3.2 年味儿

现在大家都在说年味儿越来越淡。我们村也不例外。除了年三十和初一早晨比较热闹,连鞭炮声都稀稀落落的。过了初五,节日的气氛基本消失殆尽。不过到了正月十五,倒是又能掀起一波小高潮。这一天工作离家不太远的人,往往会赶回来吃个团圆饭,煮上一锅热腾腾的汤圆,每人吃上几个尝尝鲜,重温节日的喜庆和团聚的喜悦。

今天是正月十五。听人说,村里临时组织了秧歌队,在村部的小广场扭起来了。我带上小侄女去看热闹。小广场中心活跃着二十几个秧歌手,大部分都穿着大红大绿的秧歌服装,一小部分人可能一时技痒,穿着便装就上场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参与的热情和认真程度。脚底踩节奏、手上舞扇子照样有板有眼。月台上是吹唢呐、敲锣打鼓的乐队。大家都兴冲冲的,劲头十足。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突然我在秧歌队伍中看到两个熟悉的姐姐的面孔。我儿时记忆中的秧歌就有她们的参与。十几年后,还能在这儿,在同样的场合见到她们,我心里有些激动。尽管她们早已各为人母,曾经婀娜的款款腰肢也有些发福,但依然能看到当年的神态和风采。

说起儿时的秧歌,现在真的只剩怀念,这辈子再难看到了。那时的秧歌是在村子北头的大场地。场地不打水泥,全是细土。秧歌手们全都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服装、化妆都不含糊。锣鼓声起,秧歌手们上场,围成一圈走场子。锣鼓声住,唢呐声起,丑角们不约而同,脚下的高跷一挥就跳到圈内。抖肩,歪头,挤眉弄眼,吐舌头,互相逗趣,手里的扇子仿佛一只只蝴蝶在欢快地飞舞。脚下尘土乱飞。他们把丑角演绎得活灵活现。而美女角(我不知道专业的叫法,姑且这样叫吧)们,也稳稳当当地沿着外圈踩着唢呐节奏,手中的扇子和手帕也是一板一眼,绝不像丑角那般张扬、肆意。她们或如大家闺秀,或像小家碧玉,各有各的美。今天见到的两位姐姐就是这样的角儿。那时的秧歌队除了在村北头的地里表演,还会走家串户去拜年。于是就有这样一副景象: 踩着高跷的秧歌队员们列成两队盛装走在前,锣鼓唢呐手们走在后,秧歌队的前后左右簇拥着村里的男女老少。经过之处都会扬起尘土,但大家都热情不减。那真是万人空巷!我拙劣的笔实在难以描述当年的盛况和气氛,那时也没有手机和相机可以用来记录。只能把记忆中残存的一点景象,搬到纸上,化为朴素的文字。

小时候对过年对大的期待就是可以穿衣服、吃好吃的、收压岁钱。现在生活远比小时候好,新衣和美食随时可以拥有。所以对年才没有那么多期待了吧!

我幻想十几年前我可以用手机拍下村里扭秧歌的盛况,记录小村庄节日的喜庆,定格人们脸上的喜悦; 现在我有一部手机,可再也没有那样的秧歌可以让我按下快门,我也像很多年轻人那样在手机面前成为低头族。

时光在流逝,社会在进步。我们得到了很多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却也失去了很多原来追都追不回的快乐。珍惜此刻,活在当下。因为我们都不知道,眼前的现实在多久以后只能变成回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3.2 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