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手记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8.10.10

昨天真是惊险的一天,下午给新生班上课仿佛还算正常,甚至有些一板一眼的无趣。因为下午1:40就上课,我早上11点就已经把brunch吃完。晚上7:00又有课,不过教学对象变成非一年级老生,于是我下午4:00喝了个下午茶之后,4:40左右昏睡过去,一觉醒来竟已6:44。仅有的一刻钟时间,让我穿上了运动鞋一路飞奔到教室,中途还打电话给教学楼物管阿姨让她跟学生们支照一声,我可能会晚几分钟到——这可是教学事故啊!在教学规矩森严的BNUZ,我最不愿意成为众人焦点,老实做好自己的本分。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次教学事故:因为孩子发烧,把他们送去医院,再折返学校上课时遇早高峰堵车,于是迟到了6分钟。当时教室位置太好,是教务处查课最常用教室,我还记着那位教务处督导就那么杵在教室门口,看到我火烧火燎赶过来了,就抬腕看看他的劳力士表:“5分46秒。”当时心里真是“咯噔”一下。后来又是写情况说明又是与院校领导周旋,身心疲惫不堪。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同事们共有的一种感觉:如果没法上课,最好找人代替,以免得调课走程序,麻烦,被查到还会被判定为教学事故。如果抓到作弊者,最好能从轻发落。因为程序繁琐,而且当事人(抓作弊老师和作弊学生)每一个环节都要奉陪。行政权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教学过程,削弱了作为教育者的主导权,破坏了教师的能动性。而且,行政权力并不自知。因为制度因素就是这样:生而为枷锁,从不会解放人性。实际上与教育的本质相违背。

如果以上种种是我昨天教学的“失去”的话,那么以下种种可谓之“得到”了。在晚上的课堂上,学生们一上来就叽叽喳喳地描述了自己国庆长假如何度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离不开音乐,旅游,家人,逛吃。很诧异这一代的成长里,“家庭”的因素竟占到越来越大的比例。以及,我自己发现了“课堂派”的使用新功能:现场调研。如果你有一个小型问卷(10个题目左右),把它们分别放置在需要通过课堂派展示的PPT内页,一节课下来可以得到真实而有效的结果,并且课堂派会做保留。此发现基于我在课堂上针对放映的辩论发言短片提出了四个问题,结果显示,3分钟内得到了接近半数26位同学的匿名回答。而且答案都比较有代表性,不是虚晃一枪凑凑字数。当时我心里一个闪念:多好的小型问卷执行工具啊!推荐给大家实际上是给做科研的教师的福音来的。这一发现让我高兴了好一会儿。

今天上课,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手记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