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习题激活文言文教学

         在我们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多数老师关注的重点是"文言",主要表现为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讲解与识记积累。这样一来,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就常常显得单调和枯燥。其实,学习文言文,还需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之美,也体现了中国人关于自然人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去揣摩,体验,挖掘,传承。因此,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不仅要关注“文言”,更要找到文本与现代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做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要做到这一点,统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不容忽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研读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等习题来设计情境活动,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层层引导、步步深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增进和古文、古人的亲近感,并从中获得成长的营养。

         那么,通过怎样的连接点设计怎样的活动来激活文言文教学呢?我们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课文为例,通过课例研究,探讨利用课后习题激活文言文教学的新途径、新策略。

一、"章法"为点,设计“1+X”阅读活动。

        文言文的很多写作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能指导我们阅读,更能让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我们就把写人的“章法”作为探究点,以课文这个“1”为起点,引导学生阅读“X”篇《史记》中写人的文章。我们整合了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二题和第四题,设计了一个阅读分享活动:《史记》写人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课外读《史记》中的人物,从中任选一人,讲述人物故事并谈谈对比、衬托的写人艺术。这堂语文课就以对比、衬托的写人艺术为中心议题从课内到课外,以一篇带多篇,层层深入地展开,学生们谈兴甚浓,老师则相机点拨归纳,课堂生成灵动活泼,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的死板乏味。例如学生谈到韩信的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了对比,让人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背水一战”双方情势的对比……老师则用“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进行点拨,让对比、衬托的写人艺术深入学生的心灵。此外学生们还谈到李广、项羽、张良、屈原、廉颇、蔺相如等很多人的故事,在领略人物风采的同时,反复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

         教材中还有一些文言文能以 “章法”为点,利用课后习题设计“1+X”阅读活动。如《岳阳楼记》,以“用对语说时景”为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思考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的关系。又如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后习题二和习题六整合,以“寓意”为点,引导学生阅读《列子》中的其它寓言故事。

二、以"启示"为点,设计角色扮演体验活动。

        文言文中所体现的古人的一些思想、智慧是值得我们体会和传承的。在教学时,我们以文章所给的“启示”为点,设计一个与现代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体验活动,让学在体验中感悟到这些精髓与智慧并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如九年级下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读课文,我们完全放手让学生阅读,只利用课后习题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一是角色扮演品读比较;二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第一个活动是这样设计的:请你当编剧,将邹忌对齐王说的话修改一下或添加一两句台词,读一读。此后,老师请出四个学生来展示,一人扮演齐王;一个学生扮演文中邹忌,读原文;另外两个学生扮演自己改编后的邹忌,一个画蛇添足,在后面加上了:“……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请王三思而后行啊。”一个减去了中间夸王的话,变成了“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臣尚且如此,王之蔽更甚。”展示完之后,老师问扮演齐王的学生更喜欢哪个邹忌?为什么?在学生们通过体验有了感觉的基础上,老师点拨:“讽谏艺术的高明妙在“蕴藉”,委婉含蓄而不显露,态度恭谨,类比说理。

        邹忌的语言艺术是否可以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呢?老师将学生带入第二个活动----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班级举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一部经典,可小红的家长借口工作忙迟迟未读。一天,小红看到爸爸正在刷微信,就劝爸爸和自己一起读经典。小红说:“老爸,你刷微信就有时间,陪我读书就没时间,你实在不配做我老爸,到底陪不陪我读书?不陪拉倒,我找老妈去!”如果你是小红,用邹忌的语言艺术应该怎样说?课堂上请一名同学扮演小红的爸爸,一名同学扮演题中的小红,一名同学扮演学习邹忌语言艺术的态度恭谨、委婉含蓄的小红。之后,问扮演爸爸的同学觉得哪个“女儿”更贴心?这个情境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容易激发兴趣。                                                        

三、以"争议"为点,设计各抒己见辩论活动。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这时以"争议"为点,设计各抒己见的辩论活动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为学生搭建了运用语言的平台,还训练了思维。如《<世说新语>二则》思考探究二:“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 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我们根据这个习题设计一个小型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胡儿粉”和“道韫粉”两拨,各自查资料,讲道理。这个以“争议”为点的辩论活动让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胡儿粉”们认为《咏雪》中咏雪的时候,下的是雪子,岂不更象“撒盐”? 另外,还有资料佐证:撒盐在晋代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风俗,以敬神、驱邪,因此这一比喻也有现实根据;别人以盐喻雪的名句也可佐证:李贺有“天街雪似盐”,白居易也有“盈尺白盐寒”。 况且“差可拟”三个字有自我解嘲之意,表也现出胡儿的谦逊个性。“道韫粉”们则认为《咏雪》中咏雪的时候,下的是雪花,比作柳絮因风起更形象,更有诗意和美感。理由是原文中说“白雪纷纷”,是说雪花。而且文章最后一句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作者为什么要来一句话介绍兄女,为什么不介绍兄子呢?感觉作者赞同兄女的比喻。老师点拨:既然是比喻,最好还是要先弄清本体可能好一点。“纷纷”是多而杂乱之意,形容雪子、雪花都可以。或许当时先下雪子后飘雪花,胡儿看到的是雪子,道韫看见的是雪花吧。若见到的都是雪花,胡儿把雪花比作撒盐,又好像智力有点问题。才女赢了傻小子,又有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成两人看见的雪的状态不一样。北宋•陈善《扪虱新谈》: 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此鹅毛雪也。然当时但以道蕴之语为工。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霰”即今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所谓,固未可优劣论也。

        像这样的“争议”点,教材中还有不少。比如七年级下册的《卖油翁》课后第四题,好箭法是否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

        总之,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善于寻找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的点,巧妙设计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休验、去感悟、去吸收。这样,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妙趣横生,活泼灵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巧用课后习题激活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