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认知非理性

《得到》 陆蓉·《行为金融学》学习笔记


认知非理性.png

一、信息收集阶段

1、易记性偏差(信息来源于已有信息)

  • 搜集信息时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去找信息,容易记住的会认为是真的

  • 哪些信息容易被记住?

    • 新近性
    • 显著性
    • 生动性
    • 可想象性

2、信息来源于没被记住的信息

  • 首位效应

    • 决策时首先到达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 末尾效应

    • 决策时最后到达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 如何选?

    • 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

二、信息加工阶段

代表性偏差

  • 当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以后,人容易冲动的做判断,而忽略了其他更多决定性信息

  • 代表性偏差源于人们以为小样本代表性特征就可以用来做判断,错把『大数定律』用为『小数定律』,用小样本的很少信息做判断

  • 金融市场代表性偏差

    • 上榜基金经理的基金
    • 信任的朋友推荐的股票
    • 很牛的股评家推荐的股票

三、信息输出阶段

过度自信

  • 过度自信指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专业知识和经验会增加过度自信的能力
  • 过度自信是生物的本能,但它在金融投资中可能是有害的
  • 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过度自信的,使人低估风险,从而做出不必要的交易,减少交易次数是明智的做法
  • 克服过度自信:多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减轻过度自信的影响

四、信息反馈阶段

1、自我归因偏差

  • 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 坏的结果归因于客观原因

2、后见之明

  • 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之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
  • 比如当一次股票走势预测对了之后,为自己的判断能力自豪,而忽略了自己N次预测失误
  • 后见之明使投资者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从而导致投资失败

3、认知失调

  • 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的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 买入之后,就不看坏消息,卖出之后,就不看好消息
  • 认知失调让你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4、确认性偏差

  • 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
  • 市场上正反面消息都有,人们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5、神奇式思考

  • 把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
  • 技术指标的有效性可能是一种神奇式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为金融学--认知非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