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来顺受之法

逆来顺受

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意思是说这个人性格懦弱,遇事怕事。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这么一句“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而曾国藩运用的时候却恰恰相反,通过一件事你就能看出他究竟是如何应事而为,最后巧妙翻转的。

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城下,咸丰皇帝并没有应战,而是,弃城而逃,他摔着后宫佳丽和文武百官,逃到了热河的避暑山庄。

此时,各地驻军就开始纷纷去救皇上,古代称之为勤王。

按照常理来说,都是各地驻军的首领率领部队去的,而,咸丰皇帝给曾国藩下的圣旨确实,点兵点将,不让曾国藩去救,而是,让他手下的鲍超带五千霆军,北上勤王。

鲍超是曾国藩手下能征善战的将军,他所带领的部下就叫霆军。

圣旨这样下就有些奇怪了,为啥皇上会点名点将的去勤王。于是,曾国藩就派情报机构前去调查,调查后才知道,原来是有人在皇上身边出招,出招的人就是胜保。

胜保本人并没有什么作战的才能,只因当时参加过围剿战争,才得到的提拔,提拔后经常犯错,又被发配到边疆,后来一个劲的拍皇上马屁,才又把他给调回来的,调回来之后,又一个劲的给曾国藩捣乱,不是抢地盘就是抢人。

搞明白是谁出的主意就带想对策啊,这明摆着就是借皇上来要他手下的人,这可不行,想了很久想不出来对策。

一是皇上下旨不能抗旨不遵,更是在这关键时期,曾国藩又是精忠报国的思想,国家有难怎能不去。二是又不能失去自己手下的大将

此时,曾国藩的幕僚李鸿章给他出了个好对策。是既可以不去,也不会丢失自己的爱将。

李鸿章的对策是这样的。

皇上根本就没有危险,因为洋人打到这里,并不是为了要皇上的命,而是,追求利益而来,到最后肯定和谈,然后给洋人一些钱,他们就回去了。

但是,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可皇上这会就下旨去勤王。

如何应对呢

1、给皇上回复圣旨询问,然后皇上在回复,这一来一回的时间和谈差不多就结束了,也就不用再去了。

具体怎么回旨呢,这就有意思了。

曾国藩是这样请旨的

勤王事关重大,一个鲍超只是我手下的一员将领,恐怕不行,应该由湘军两大统领我或者胡林翼,至少有一个人亲自带军去勤王,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至于,由我们俩谁去,这就需要皇上您定夺。

就这样,等皇上回复后,和谈就结束了,既表了忠心又没有失去自己爱将。

所以,遇事就要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意思就是,遇事多化解少拒绝的一种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逆来顺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