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故事背后的那些事)

          —————浅学认知疗法

    1.背景

      认知疗法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最早的说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说”,主要是围绕人的认知出了什么问题,并对问题行为进行纠正,在一件事情发生之后,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中间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的认知评价。举例:毫无征兆的打雷下雨了,一个回家的人被困在路上。

        思维A:该死的天气,没有任何防备的就下雨,我连雨伞都没带,淋湿了怎么办,不会感冒吧!随之心情也变得格外糟糕!

        思维B:  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气,好舒服呀,没带伞也没关系,我可以一边听雨声,一边等等说一定雨一会就停了,被雨淋湿的感觉真好!久违了春雨!

因此,同样一件事情,人的认知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不同的认知会引起不同的行为方式!

    2.基础概念

(1)认知: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与看法,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情的见解。


(2)认知行为

    是指一个人在自我认知意识的驱使下产生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反应!




3.事实案例

(1)考拉两岁时去医院打防疫针,一开始看见其他小朋友被医生和家人按住,哭的撕心累肺,他只是惊奇的观察着,我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让他接二连三的看了几个孩子打针情景,每个都哭的很伤心。轮到考拉打针他就很抗拒,仅仅的抓着我的胳膊,不让我靠近医生,我只能抱着他走出去,试图乖哄他,想办法,你看看,妈妈也打过针一点都不能,我们宝贝最厉害了,一定不哭,比其他小朋友都表现好,又或者妈妈一会给你买个你喜欢的奥特曼好吗?但考拉还是不同意打针,我心里很急,要走单位上班的时间,火气莫名的冲上心头,二话不说,抱着他走进医生办公室,硬是按住他把针打了,他难过的样子,至今我都记得。

    启示:

      从那以后,无论是防疫针,还是健康检查,他每次都特别抗拒,用什么办法哄都没用,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娘俩都泪眼婆娑!小的时候调皮或不乖,大人就说,再不听话就给屁股打针,给他心理已经暗示:医院是个可怕的地方,尤其是会给不听话的小孩子打针。所以他看到医院标识产生畏惧感!其次,不该让他过多看到其他小朋友害怕的样子,只会加剧他的防备心理。在孩子抗拒一件事情时不该自作主张,采取强硬的方式,同时也应该实事求是的告诉他,打针有一丁点的疼,就像蚊子咬了一口一样,疼痛感很少,不然孩子会认为你在欺骗他!

(2)在本次疫情期间,有一位83岁的老人不幸感染冠状病毒,一开始老人不愿入院,情绪很低落,他认为我被感染肯定会死,他还听说,年龄越大感染死亡率越高!在儿女的规劝下住进医院,但不吃饭也不接受治疗,几度进了重症监护室,他的主治医生是一名很有临床经验的大夫,开始从心理给老人疏导,并采用聊天的方式询问,他的想法,他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还不断的纠正他原有错误的认知,给他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与引导,随着情况的好转,老人开始主动要求到院子活动。更加配合医生的治疗,不仅如此他还主动积极开导同房的病友,积极战胜病魔!结果可想而知,它是第一个高龄老人痊愈出院!可见,一个人不同的认知会滋生不同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4.策略及反思

  持有固定思维模式的人一旦发生不确定的事情就会产生消极认知,对一些事实形成不正确的评价,从而做出不良行为。例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尽可能不要多浏览不良与消极新闻,同时要做好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事情的发生,因为不确定才会美妙!我们的一生都在努力让一切都能确定下来,如财富、地位、学识等,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对他人的评价,及自己的刻板印象要重新审视,重新评价,尽可能的客观,遵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原则!其次要通过客观评价增强自我信心,不断纠正的错误认知与消极认识。

总之,通过认知疗法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并由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观念来纠正自己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不断的刻意练习达到治疗的结果!一个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而行为认知是一个人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