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7读书沙龙

这个周五,天儿特别冷,段子里说“这个天儿,能出去见面的都是生死之交,能出去约会的绝对是真爱。”看来,我们是真爱无疑了。

感谢我们自己,姐妹们,大宝宝、小宝宝们,相聚一堂,容光焕发,笑脸盈盈,欢笑之间,爱意流淌。

一次比一次,大家更能敞开自己,因为在这里,被包容、被接纳、被允许、被爱的氛围,我们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这一次,如果说要有个关键词的话,我想就应该是“笑脸”和“拥抱”。

今夜,每一张笑脸都如此美丽动人,不管你的牙齿是不是整齐,我的眼角是不是堆满细纹,都阻挡不了每个人心底由内而外洋溢出的幸福快乐。

因为“我虽不完美,但已足够”。

感谢宝贝们给我的拥抱,感谢果果,感谢雨萱。不需要太多语言,一个拥抱,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就可以表达很多,可以融化很多。

一.感谢果果的来信,小小的姑娘,大大的能量。

信中说:你们上次曾经讨论,为什么照片总被当成留恋对象,而真人站在面前,却总是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后来经过深思熟虑,觉得照片只是回忆、记忆,而当你真跟他(她)在一起,了解他(她)时,不完美便会涌来。就应了那句话“拥有时不会珍惜,失去时才会怀念。”所以,最后送阿姨一句话“享受当下”。

对,就是“享受当下”。

你是不是总觉得“生活在别处”,应该在未来某一个更美好的场景更美好的时刻,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其实那不过是你对“当下”的否认与抗拒,你已经习惯焦虑当下,而把美好的感觉寄托在未来。可哪有什么未来,未来永远是以当下的形式来到你的生命当中的。

你是否总是试着要到达某处,而不是安住在所在之处?如果未来是由你的当下的意识质量决定,那么决定你意识质量的又是什么呢?就是你“临在”的程度,你安住于当下的程度。

此刻,你淡定,生活就从容不迫;此刻,你焦虑,生活就狼狈不堪。

一位禅师开悟前每天挑水、砍柴、煮饭,开悟之后还是每天挑水、砍柴、煮饭。徒儿不解的问“师傅,我看您这开不开悟的也没啥两样?”禅师回答说:当然不一样,开悟之前,我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煮饭,煮饭的时候又想着挑水;开悟之后我挑水就只想着挑水,砍柴的时候就想着砍柴,煮饭的时候就想着煮饭。

身心合一即当下。

二.果果给我们分享了她最喜欢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一段。妈妈带女儿出去,女儿总是“不走寻常路”,要么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要么在一处磨磨蹭蹭,逗留半天走不了几步。在邻居眼里,这是孩子的“任性”加妈妈的“纵容”。而妈妈却觉得,到哪玩都是玩,为什么不选择孩子喜欢的方式呢?别人眼中的“纵容”“娇惯”在妈妈这里,其实是一种善解人意,而正是因为妈妈的善解人意,教会了女儿“善解人意”。

这段分享,让我觉得,要做到对孩子的“善解人意”,首先尊重是基础。其次,我们还得学会“看得见”孩子的需求,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在表达什么,透过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孩子的哭闹抓狂,表面上是在“对抗”父母,而背后可能是在表达强烈的心理需求。如果只看到表面,那父母也很容易被带入焦虑气愤的情绪中。如果再进一步探索,是不是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温和的表达需求?或者是我们根本就不允许孩子表达负面的情绪?还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忽略或漠视,才导致孩子只能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被压抑的情感与需求?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不着于相”,不固着和纠缠在事物的表面,而要学会去看它的背后是什么。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段,我个人觉得特别特别好的话:

离相不着,便然是佛。

见相着相,即是众魔。

不着相,物物是大师,事事是教诲。

着于相,事事是魔障,处处为机关。

在情绪里的人,是溺水的人,是需要帮助的,而不是一直让他溺水。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情绪需要梳理,不是压抑和回避,也不是对抗或陷入其中,它们需要被允许,被尊重,被看到。只有识别了情绪背后的意义,这个情绪才是有价值的。

其实不仅对孩子,对我们自己,更是如此。当情绪来了,允许它的到来,站在一边看着它,看看它到底要告诉我什么,问一问自己:此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学会向内看,时时觉察自己了,自然就会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

三.雨萱宝贝给我们分享的是“我们是来体验生活,而不是来思考生活。”

她给出一个很棒的解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事情,脑子里有和会做,是差别很大的两件事。

就像NLP里面说的“如果知识只流经你的头脑,而不流经你的身体,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还让我想到一句:打一次糟糕的太极,总比不打强多了。

还有那一句:想要知道会发生什么,那就去做吧。

NLP的语言就是如此充满智慧,每一句都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雨萱宝贝是个细腻灵活的姑娘,圆圆的脸蛋,迷雾一样深邃的大眼睛美丽动人。我也是看着雨萱长大的,她从小就在很多方面很优秀,现在越来越是妈妈的小棉袄了,贴心温暖,每每妈妈说起时都是满脸的欣慰。而且,雨萱也越来越成熟了,遇到调皮捣蛋针对自己的小男生,可以不让自己总陷入情绪里,可以创造地接纳,可以借机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遇到价值观不敢苟同的同学,可以做到不对抗,不改变她,也不违背自己。远离也是一种很明智的处理方法,随时不让自己陷入矛盾的中心。细想来,孩子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之处。

懂得倾听孩子,相互学习,也让孩子在被倾听中学会倾听。

有一个地方超越对错,我在这里等你。在这里,被包容、被允许、被接纳,可以全然做真实的自己。其实,这个地方,应该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那就是“家”。家就是总有一个地方、有一群人不做任何评判的在等你回去的地方。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住在这样的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7读书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