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小总结

                    《红楼梦》小结

    应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他们心中的《红楼梦》。小时候看过十几集影视剧只觉得无聊,全然没有《西游记》那么生动有趣,更贴近孩子的心性。高中由于应付考试,《红楼梦》原著也因为晦涩难懂,看得一知半解的。最近无意间电视剧重播,带着兴趣看了下去。于是又翻出了原著读了一遍,又把电视剧看了一遍。最后看完觉得影视剧版《红楼梦》很伟大,除去删减部分,大部分还原了原著,这部剧倾注了周汝昌等红学大家的心血,虽然结尾因为资金不足结束的很匆忙,但是短短36集将书版的精彩部分都描绘出来了,书中每个人物的细节,比如人物的性格、发饰以及服装穿戴;又比如大观园里的各个场景的布置;还有演员的挑选,培训,到最后历时三年的拍摄。这也是后来10年《红楼梦》虽然资金充足,但是部分演员和书中人物的契合度相差甚远,以及拍摄等原因,所以这是10版影视剧难以超越的原因。

    《红楼梦》原著我是不敢加以评价,毕竟历史地位和价值也是现代许多作品难以企及的。我只想说一说现在某些网络红迷的激进的分析。我通过B站上看了一些红迷对红楼梦的分析,虽然《红楼梦》高鹗后续的四十回,可能有违曹雪芹的初衷,或是有违真正作者的初衷。但不可置否大家都肯定了高鹗续的后四十回让这部著作划上了句号。虽然后来也有《吴氏石头记》(又称《癸酉本石头记》)说有真正的结局,但却与高鹗续的大相径庭。这里便不多加评价。但是有些红迷对红楼梦原著进行分析时,强行结合判词对人物进行解说,这就好比高中做语文阅读时有答案提示(这也是因为应试教育,没有办法),不得要点不得分。作者写作是有提纲,有脉络计划等,但是大部分语言还是作者率性而写。在当下可能无多大意义。只觉得这里该这样写。如若太过拘泥于抠字眼有种赋新词强说愁的压迫感,甚至某些激进的红迷结合曹的前八十回的某些判词,对《吴氏石头记》的结局肯定肯定加肯定,虽然许多情节与前文照应,比如探春出嫁以及王熙凤的悲剧,就是基于此,有少部分人根据判词强抠字眼,评判薛宝钗林黛玉等人物命运。因而否定了高鹗续的后四十回的价值就让人心生不快。虽高鹗所续的不及曹公,但是也给红楼一个完满的结局。这种强抠细节的分析方法不可取,毕竟红楼梦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名人巨制的产物,内涵意蕴太丰富,难以捉摸。仅从我的观点看,《红楼梦》是一种美,是一种残缺的美,我们可以结合历史史料,理性看待分析红楼,而不是强抠关键词强分析,破坏红楼独有美。我们应该接受这种红楼真正结局不可知的遗憾,这部书真正的意义和结局只有曹公自己知。曹公也说这是他的“满纸荒唐言”,也指出“谁解其中味”。我觉得红楼叙述的故事映射到现实正如人的一生一样,由盛转衰,最后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读完之后一开始只觉得含蓄婉转,但之后又留有余音。我们应该认真读这部书,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写作技巧,都是值得深挖和学习,而不是仅拘泥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以上仅是我个人一点点浅薄的观点。书还没有读透,只是暂时性一点点小感悟。欢迎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梦》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