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书,因为不善言谈,畅游在书海里汲取知识常常让我惬意非凡。不记得何时眼里只有工作,只有学生和孩子,经常觉得自己忙,忙得忘记了自己的提升,忙得忘记了读书的快乐,买回来的书有时候一年半载还读不完。今年有幸加入了丁玉海名师工作室,在丁老师和工作室里的很多老师的带动下,我也积极参与到读书的活动中来,坚持线下精读,线上打卡,参与交流会的分享,收获颇多,我又重新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这本书采用案例写作的方法,坚持雅俗共赏的风格。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很小,陈述的道理却比较大。理性分析较多,有着统一的逻辑和价值观,它的一切论点都建立在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读完这本书之后,以下几个观点让我深有感触:
一、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会削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还会造成以下几方面伤害。第一会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第二会培养病态的奋斗者,第三会损坏身体健康。
这段话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竞争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所以我有点迷茫了,我们小学老师的课堂用小组竞争的手段或小红花等奖励措施,激励学生从比赛中胜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解除竞争压力,制度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靠意识来解决,成人要反思自己,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二、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一个没我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糖筒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要下放权利,把管理糖筒的权利把信任还给孩子,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被严厉管理,过度控制,失去自由的孩子最终可能会出现心里失序,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刻板狭隘等等症状,。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三、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所谓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改造的一种行为。目标虽好,但是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是一种破坏行为,对儿童身心伤害极大。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家长需要用宽容和富有智慧的爱去陪伴和教育孩子。
四、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在理论上人们都承认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但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害怕孩子与众不同,特别是孩子的行为与主流价值取向不同,或和父母的设计路径不同时,很多家长就会忧心忡忡,力图改造孩子。文化程度偏高的父母有时会陷入偏见或思维定势中,最典型的是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设计孩子的未来,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规划孩子的人生这反而有可能降低孩子的前程高度,束缚他的发展,使其“泯然众人以”。家长希望孩子有卓越的能力,有美好的前程,就越要减少干涉和限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给孩子自由。养孩子正确地财富观
五、寄宿制是个坏制。
很多人认为寄宿制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且不说这样的目标本身很自私很伪善,推论很浅薄——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他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孩童时期内孤儿院的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可能确实比一般孩子强,可是大多数人成年后并不出色,反而因为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憾。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孩子上寄宿制学校,可能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因为孩子要是上了寄宿制学校可以说是一周甚至一个月才见一次孩子,可能一开始还会想念孩子,孩子还会想家,但是慢慢的孩子融入坏境中也就习惯了,父母和孩子一个月见一次,之间也没的聊的话题,再加上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那么可以说是父母和孩子几乎没有话题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越来越远了!因此孩子上寄宿制学校,对家长来说是个考验。孩子上了寄宿制学校并不是代表自己就可以放松了,而是更加需要关心孩子。
六、潜台词是最重要的台词
潜台词往往是最能说到人心里的无言之语,把潜台词说好了,并不是说每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潜台词经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个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意识提升了,话语自然也就到位了。
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因为大脑具有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儿童之所以对潜台词比成人更敏感,在于他的意识尚未收到世俗社会的浸染,处理和加工系统还没有被过分扰乱,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成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所以如果家长们总是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话,不考虑孩子加工出来的是什么信息,这反映的其实是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的不成熟。
七、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艺术教育不是艺术技巧教育,一个人纵使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如果不包含热爱,也不过是个普通匠人。艺术教育原本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让他活得更高雅,那么就不要带着他径直往匠人的方向奔去。而且,每个人天赋不同,一个孩子擅长或不擅长某种才艺,在某个特长方面表现得强还是弱,这并不影响他的人生观和幸福感。孩子将来能在某种才艺上有成就,这固然是件好事,但纯粹地玩,并不是件坏事,快乐就是最大价值。从目标到手段,艺术教育不应该是苦的,应该是甜的。
八、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家长脾气大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牌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
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最好的办法是放开手中的绳子—家长心中没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这一点小小的改变,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
在改善坏脾气的路上,家长要经常尽量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别的家长好?或者是我没看见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处中,我原谅过他什么错误?对他的什么缺点能一笑了之?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重要,还是我出口恶气重要?比起那些天生残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齐全,身体健康,这是不是他给我的回报呢……这些问题不妨常在心里想想,就是对坏脾气的不断降解。
如果克制脾气对自己来说是件特别困难的事,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半小时效应。给自己立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告诉自己等半个小时,一切等半个小时后再说。在这半小时里尝试做点别的事情。
纸条仪式。在特别想改变坏脾气时,写两张纸条。一张描摹自己的坏脾气,第二张写下自己改变坏脾气的愿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两句话。
意念疏散。当火气一下子起来时,赶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体内部,将意念集中到那个不舒服的地方,最好伴有深呼吸,将浊气呼出去。
九、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爱孩子的妈妈也可以穿得漂亮,吃的优雅,玩的愉快。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内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没有好处。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育儿的路上我跌跌撞撞,寻寻觅觅,我一直想寻找一本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指南,帮助我和孩子变得更优秀。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教育对象和被教育对象都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用一样的教育方法呢。身教重于言教,读完这本书我想说《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的作者最想传递给我们的是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为家长要有不求完美的勇气,勇于接受人与人的差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可以一笑了之,坦然地说一句:没什么大不了……孩子才可以成长为一个身心和谐的有用的人,才有那能力获取幸福,这才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生命中最美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