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庸学写作

作家的一切修行都是关于怎么写

1.故事怎么讲

大众文学的本质条件是“寻宝的要素”。所谓寻宝,就像是解谜。读者想要寻找藏在故事前方的宝藏,就会被拉进小说的世界里,而宝藏就是解谜的关键或者说是谜团的答案。可以这样说,好的小说,需要谜团。—《小说教室》

倚天屠龙记这部书前两章是一个整体,也是整本书的背景故事。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看。

第一章-天涯思君不可忘

本章读者看到的故事梗概如下:郭襄寻找杨过,找到了少林寺,意外看到正在受罚的觉远和尚。觉远因为受罚不能开口说话,郭襄不明就里,以为觉远受少林和尚欺负,强行为觉远抱不平,和少林寺和尚起了冲突。最终引导罗汉堂无色禅师和郭襄交手,无色禅师通过郭襄身上掉落的帖铸小罗汉认出郭襄的身份,双方误会消除。

正在此时,少林寺内发现昆仑三圣留下的挑战书。

郭襄告别无色禅师,在少室山中漫游,遇到一白衣男子弹琴,其琴艺高超引得白鸟来朝,然后又见他划地下棋,其棋艺也十分高明。郭襄观棋而语,两人见面,郭襄弹奏一曲后,两人分别。

两日后,郭襄在少室山路上遇到3个老和尚,双方冲突,发生打斗。郭襄正要落败之际,白衣男子出手轻松击败三老者。原来白衣男子才是昆仑三圣,名叫何足道,三圣是指琴棋剑,他来少林主要是为人传话而非挑战。三个老者是西域少林弟子,他们前往少林寺,是去报信。

读者视角第一章的内容是这个样子的,但写作者的角度,我们先来解读第一章的故事是怎么讲的。

通俗小说开篇的重点 在于要立马把读者拉入你所创作的世界,让读者停不下来,迫不及待想知道主角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不然的话在现在这个速食时代,读者大多数都没什么耐心,看了几百字觉得没意思,就弃了。

怎么做到呢?前面提到了,需要谜团。谜团怎么制作,我们来看看金庸先生怎么写的。

郭襄出场,她所想解释了她出现在少室山的原因,她所见描绘除了少林寺的硬件和历史,她所闻“忽听得碑林旁树丛后传出一阵铁链当啷之声,一人诵念佛经”,接着郭襄追了上去,

她看到一个和尚跳着装满水的两个大铁桶,起码有几百来斤,不仅如此,他身上脚上还绕满了铁链。这般情景就很让人惊奇了,任谁都想问一下,到底什么情况呀这是!郭襄就问了,和尚转身,一看,原来是熟人觉远。奇怪的是,郭襄问话,觉远并不回答。更加重了郭襄以及读者的好奇心,更想一探究竟了。

第一个谜团就这样出现了,其实很简单,就一个觉远的 “异常行为”,就引起读者好奇心,让读者跟谁主角追下去。

郭襄终于逗得觉远开口说话,引出了两个灰衣僧人,此后,双方之间的误会导致矛盾冲突不断升级,直到引出罗汉堂首座无色禅师。这里出现了这一段叙事的高潮,无色禅师和郭襄之间的打斗。

武打是武侠小说区别于其他通说小说的关键,小说的高潮往往往通过一场精彩的武打描写来呈现,情绪的释放,矛盾的解决,谜团的答案等等都与之紧密相连。

在郭襄和无色禅师打完后,双方发现了对方的身份,澄清了误会,觉远带链用铁桶跳水的原因也清楚了。

当写到无色禅师送郭襄下山,似乎故事就告一段落了,读者高速阅读的感觉似乎就要停下来了。好的通俗小说在一开始怎么可能给读者喘息的机会。

便在此时,只见山门前一个僧人大步奔下,他竟全力施展轻功,跑得十分匆忙。无色眉头一皱,说道:“大惊小怪的干甚么?”那僧人奔到无色身前,行了一礼,低声说了几句。无色脸色忽变,大声道:“竟有这等事?”

就在无色禅师送别郭襄的时候,突然又生变故。原来有高手前来少林寺下挑战书,这挑战书下的很狂,不止是书上的内容狂“少林派武功,称雄中原西域有年,昆仑三圣前来一并领教。”,而且下战书的方式也透露出武功极高。

在第一个谜团刚结束的时候第二个谜团又出现了,读者迫不及待想看的,这个昆仑三圣到底多厉害,他们挑战少林寺的结果将会如何。

郭襄也想知道,但她是女孩,不能呆在少林寺,随后她就在少室山瞎转悠,正在山上欣赏美景呢,“郭襄正自观赏,忽所得山拗后隐隐传出一阵琴声”有没有熟悉的感觉,又是先听到声音,然后看到,有个人在荒山野岭弹琴呢,而且琴技之高超世所罕见,他弹了琴还用剑在地上画个棋盘下起了棋。迷样的挑战书之后出现了迷样的白衣男子。郭襄还和白衣男子弹琴论道。

两日后,郭襄在山路上遇到3个老头,误会-冲突-打斗三连,郭襄正要不敌之际,前几天的白衣男子出手了,他以儿戏般的姿态打败三个老头。白衣男子何足道举重若轻打败老头的描写非常精彩,那种紧张之间的调戏拿捏得非常到位。金庸对各种武打场景的描写的确太厉害了。这一段的高潮结束以后,谜团解开了,原来何足道才是昆仑三圣,那三个老头反而是西域少林弟子。郭襄遂和何足道同去少林。

第一章完。

第二章 武当山顶松柏长

故事梗概:何足道和郭襄来到少林寺外,要找觉远带个话。少林方丈带领少林众僧迎出来,严阵以待。无相禅师坚持要和何足道比剑,何足道拾起一块小石头在青石板上画了一个棋盘,每一道线都是深入石板半寸有余。少林众高僧皆思不如,方丈正要认输之际,觉远和尚跳着铁桶来了,觉远将惊人的深厚内力下沉到腿上,拖着铁链擦去了何足道在石板上画的棋盘。何足道自叹内力不及觉远,向觉远比剑,使出迅雷剑。觉远内力虽然深厚但不会武功招式,眼见觉远处境越来越凶险,张君宝护师心切出手打了何足道肩头一掌。

何足道转而要和张君宝比试,声称只须接得我十招,何足道终身不履中土。张君宝依靠深厚内力和几招少林入门功夫,坚持到第九招。第十招,何足道取巧取胜,感叹少林寺藏龙卧虎,打杂的小孩都这么强,黯然离去。

70年前少林寺门户出了一件惨案,一个火工头陀日常受其他和尚欺负,偷学功夫,比武误杀苦智禅师,后杀害多名少林弟子逃往西域。从此少林寺立下一个规矩—凡是不得师授而自行偷学武功,发现后重则处死,轻则挑断全身筋脉,使之成为废人。

张君宝和觉远触犯此门规,被全少林追杀。觉远用铁桶挑着郭襄和张君宝逃跑到深山中,觉远力竭而死,死前朗诵九阳神,张君宝和郭襄分别记住一部分。而后二人分手,张君宝上到武当山修炼九阳神功,多年以后,成为一代宗师。

第二章承接着第一章的铺垫,一上来就是高能表演,何足道秀完了觉远秀,觉远秀完了张君宝秀。本章一般内容都是精彩的武打描写,看得人紧张又过瘾。关于这部分内容我在分析“描写”的时候再来谈。这里我重点还是看故事是怎么讲的。

何足道其实不能算是打跑的,是他自己通过张君宝的水平高估了少林寺的水平,惭愧离开。

这里其实有个很戏剧性的“误会”,这种误会在通俗小说中很常见,因为它让小说更戏剧性,更精彩。金庸挺喜欢用这种手法的,前两章好几个地方都用到了。

这个误会是,少林高僧看到何足道画棋盘,都明白了自己不是此人的对手,方丈明明白白认输。事实却是少林寺里两个打杂的,看招式就知道没受过正规训练的边缘人物就这么厉害,何足道差点就打不赢。何足道由此推测罗汉堂首座那样的肯定更厉害,方丈认输一定是他德行高尚看破输赢或者干脆就是谦虚。这种推测是很符合正常逻辑的。而另一面,觉远和张君宝对于何足道和少林高僧功夫如何根本没概念。

而这一切读者都知道,书中人物不知道。看起来戏剧性强,让人觉得有意思。

本章在讲故事的方式上亮点就在人物刚刚才处于高潮的顶点,转眼就跌到谷底了。

正当何足道离开,读者从精彩的打斗中松了一口之际,可能还在想以后觉远和张君宝在少林寺牛逼了。

一个精瘦骨立的老僧突然说道:“这个弟子的武功是谁所授?”他说话声音极是尖锐,有若寒夜枭鸣,各人听在耳里,都是不自禁的打个寒噤。

变故又来了,而且很突然,在读者想都没想到的地方,根本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这个高潮后的转折接的严丝合缝。老僧的步步紧逼和诡异态度都让读者疑心大起,什么情况,两人刚立功了还能有什么不对,自学功夫有什么问吗?诶,在少林寺自学成才还就真不对。于是一段少林门户往事被带出来。火工头陀的故事颇有传奇性。少林寺的历史纵深感也被带出来,一个人也好一个门派也好,都有很多过去。作者只需要讲和现在主角有关的就行了。

【这是精彩通俗小说的一个必然要求,通俗小说情节不能平,而要跌宕起伏。主角的命运定然是起起伏伏的,读者在和主角一起成长经历冒险的过程中,不能坐火车而要坐过山车。】

然后就逃,觉远死了,张君宝和郭襄分别记下了一部分九阳神功,各自创立的武当和峨眉。为小说后面打下了伏笔。

这里做个小结:

怎么讲故事才吸引人=制造谜团=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好奇心=吸引

需要指出的是,用谜团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只是一个开始,从这个起点故事一步步发展,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故事逻辑—好的小说是人物在推动故事的发展而不是作者在操纵人物的命运,高潮和低谷的描写是否到位—描写就是把读者拉到现场比如打斗的现场,谜底是否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都会影响到小说的整体观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金庸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