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走近敦煌

   

图片发自App

    2019元月的一个午后,邂逅了九江路上眼前一亮的读者书店,在那间别具一格九色鹿壁画的讲厅室,再遇见十多年前造访过的敦煌莫高窟,那并不遥远却早已被遗忘的世界文化史上灿烂夺目的宝地。

    起初吸引我的是讲座的主题:《如果爱,请深爱》,讲的是敦煌壁画上的爱情故事……,循着这些故事,我渐渐被莫高窟巨大的美与文化所震撼,被一代代在这西北风沙洞窟中奉献终身的守望者所感动。

    如果爱,请深爱,让我循着这次讲座走得更近一些;让我折腰恭敬地踱入洞窟,贴近她,好好欣赏这千年的美。

    趁着春节,读了几本书:

    第一本书: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 敦煌研究院 沙武田编著

    第二本书: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生活杂志社

    第三本书:人类的敦煌 冯骥才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

    第一、从阅读中发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1、数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index.htm):这是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主持的一项莫高窟数字化项目,通过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对洞窟内壁画、佛像进行拍摄后再由计算机处理拼接组成的三维高清导引图。非常推荐的一个网站,也深深被它吸引,连地上和墙角的泥土都清晰可见,好些天都是捧着午餐盒,目不转睛的一个窟一面墙细细地欣赏,全景漫游的方式仿佛身临其境,包括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艺术价值珍贵并很少对公众开放的254窟,但稍遗憾仅30个洞窟。

    2、IDP(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这是一个国际化保护项目,因为近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数以万计的莫高窟文物都流失海外,其中,英国的流失物品数量最多,法国伯希和带走的文物品质最高,甚至德国、日本、俄罗斯等等,这个项目让学者和大众可以在网络上查询超过5万件收藏于世界各地的11世纪之前的丝绸之路文物原稿,其中包括著名的斯坦因在敦煌取得的资料,但并非中文,且有价值的部分仍未公开。

    3、还有几本书待补课:段文杰的回忆录《敦煌之梦》、高尔泰《寻找家园》、《中国-一部文学指南》、《中国佛教史简介》、《中国通史》(后两本是讲解参考书目)。

    第二,最敬佩:第二本书中逐一讲到一代代莫高窟的守望者,令人动容。

    第一代代表人物:常书鸿、李其琼…这代人不少是海归,家境和学识都极优秀,对自己未来的决断,对理想的坚持、以及谦逊的态度,足以令我们的时代汗颜。千年以前,敦煌曾像一朵孤独而璀璨的昙花,在荒漠中沉默地绽放,千年之后,第一代守望人同样沉默,却恪守着自己持久的承诺。

    第二代人代表:李云鹤,历时两年修复了161窟,一座千年的洞窟,一次长达两年的孤独探索,一场50年之久的执着守望。在敦煌,时间有时是个过于微妙的概念,时间的长度,很难准确地界定1000多年,50年,2年究竟哪个更漫长,哪个更短暂?对茫茫大漠,满山神佛来说,千年光阴实在只是瞬息;而对一个人来说,2年夜以继日的修复、50年不离不弃的守望,却已足够奢侈,足够漫长…

    第三代人代表:陈海涛、陈琦,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作为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一路读上来的科班学生,他们没有进入大牌的动画制作公司或方兴未艾的艺术市场,也没有成为跟艺术死磕的“北漂”,而是选择离开繁华的都市,去到远在西北的敦煌研究院,过起充实平静的生活。最初吸引并促使这对年轻人做出这个重大人生决定的,正是莫高窟第254窟南壁上的一幅名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

    第三,最伤心:“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先生这一句沉痛的喟叹,梦魇般困扰着曾今的中国学者。

    79年第二代守望者之一的荣新江在北大历史系读大二时,讲台上的老教授讲着课突然唏嘘不止,原来因为许多敦煌文物收藏在欧洲,中国学者只能通过考证来判断,他们50年曾编写的《敦煌资料》在日本学者前往欧洲对照原卷时,竟挑出300多处错误。当读着日本学者发表的文章,中国的教授们恸哭流涕,为一生呕心完成、但价值不高的研究感到痛惜。

  第四,敦煌的魅力何在:

    敦煌的魅力,不仅仅是735个石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彩塑,还涵盖了包括中西交流史(丝绸之路历史)、佛教东渐史、北方史、中古史和敦煌石窟艺术史在内的多元文明。敦煌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而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没有任何涉及,而东瀛街头的出租车司机,竟对她崇敬不已,90年代莫高窟的游客一半以上是日本人。

    敦煌的魅力,在于文化的交融,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从古老的印度起飞,曾在阿富汗、尼泊尔歇脚,越过昆仑,经新疆到敦煌,接受华夏文化的洗礼,再飞遍神州大地,又飞向更远的地方,为全人类所认同、鉴赏。细心观察,就可以从千年留下来的壁画中体味到众多矛盾的和谐统一:生与死,人与神,内与外,灵与肉,瞬间与永恒,静止与流动,细腻与粗犷,单纯与繁杂,平淡与奇妙,阳刚与阴柔,….这是敦煌艺术的魅力所在,这充分展现了人文精神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有人说:敦煌之于我犹如耶路撒冷之于犹太人。只可惜,敦煌的价值和地位堪比耶路撒冷,而国人的认知和感情远不及犹太人之于圣地……

    第二本书有句话特别打动人:正是那些倏忽即逝的勇气与雄心,敦促着人们往荒原深处播下种子;而更漫长的时光,则交给睿智与坚韧,去开拓,去守望。   

    我想:就是这样的勇气和雄心,成就了千年前丝绸之路上无数像玄奘那样的文化传播使者的不停脚步,成就了乐僔和尚公元366年于大漠之中跟随召引他的万道金光开凿第一窟,成就了无数无名的画师在幽暗的洞窟中夜以继日地绘制心中最美的飞天,成就了常书鸿先生放弃优越生活条件和艺术创作梦想,在经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仍然义无反顾终身守望在这绵延几千米的鸣沙山东麓,……

    问:生命中最难能宝贵的是什么?

    答:少时的壮志和追梦不止的毅力。

    用六个字来表达,不就是:如果爱,请深爱吗?

    如果没有午后的相遇,我将终身错过而无知无觉…

    推开门,深爱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有感-走近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