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

三伏灸、灸透这四穴,祛除一身之疾!艾灸除百病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运用三伏天,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用艾火的纯阳,对经络腧穴温热刺激,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使全身气血充盈,直达病所,标本兼治,为身体温经散寒、补虚助阳,鼓舞阳气,平衡阴阳,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4个穴位,坚持艾灸就能祛除寒湿、温养五脏、通经活络等。

道医讲:“血遇热则行,经遇热则通,寒遇热则温,湿遇热则散,风遇热则出,火遇热则解,痰遇热则化,虚遇热则壮。”

三伏天艾灸有如神助,此时不艾灸,更待何时?

三伏灸时间

初伏时间:7月17日——7月26日,为初伏,10天

中伏时间:7月27日——8月15日,为中伏,20天

末伏时间:8月16日——8月25日,为末伏,10天

三伏天做艾灸的三大好处

三伏灸第一大好处:排湿寒的效果是平时的3倍

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足的时候,也是身体排除寒湿伏邪最好的时机,此时来做艾灸可达到三阳相加,即同时利用“天之阳、地之阳(艾灸)、人之阳”三重合力,固本扶正,祛除一切寒湿。

三伏灸第二大好处:预防伏邪潜藏

三伏天阳气聚集在体表,五脏空虚,阴邪伏在体内,没有办法顺畅地排除体外,伏邪容易潜藏在我们的心肺、脾胃、关节,腰臀,到冬季就会出现不适反应。所以我们在三伏天做艾灸就可温养五脏,保持体内阳气,以防此类现象发生。

三伏灸第三大好处:可以疏通经络,保持身心愉悦

三伏天人体会感觉闷热不适,甚至会中暑、晕厥,这是因为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被堵住了,通过艾灸把经络穴位打开,疏散这些邪气,人自己就会感到轻松、舒适,从而保持心情愉悦。

三伏天灸透这四穴,可祛除一身之疾!

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图片发自App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任脉穴位——关元

图片发自App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

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图片发自App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图片发自App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

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温馨提示:三伏天炎热,往往大汗淋漓,大家普遍认为,应该以寒制热,要喝冰冷的饮品。其实,从中医来看,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夏季热在身外,却是寒在身内。阳气外浮,内阳反而最虚。事实上夏季最容易腹泻,这即是滥用寒凉,伤损脾阳的表现。因此说,三伏天要重视养阳扶阳,可用艾灸、泡热水澡等方法来热制热。

只愿人间少疾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伏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