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手记

课前碎碎念:

这篇课文朱老师有清晰的教法,遵循“教——扶——放”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复述三个小故事。

因为疫情要核酸检测,前一晚收集我没有提前备课。得知早上不核酸的时候赶紧利用第一节课的时候看一下朱老师的设计,抓一抓课后习题和大概内容,梳理出主要框架。

这堂课的目的有两个:

1、复述概括三个小标题的故事,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2、品析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流程:

一、给一个文本训练带着问题去阅读的能力

二、进入课题:

1、将和相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由“不和”到“和”)

2、“不和”到“和”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三个小标题

孩子们都预习过,输出“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标题不难,难就难在如何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复述“完璧归赵”

搭出支架:起因、经过、结果、人物

注意:表述要完整,语句要简洁。

2、由“扶——放”练习“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的故事

3、梳理三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

因为完璧归赵这件事,蔺相如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大夫。接着又因为渑池会面,蔺相如利用自己的勇敢机智替赵王夺回面子,再次立功,被封为上卿。

这里涉及到两个知识,一个是“鼓瑟”和“击缶”,一个是官位的高低。

关于“鼓瑟”,孩子们只知道是秦王让赵王鼓瑟是在羞辱他,却不知为何这是羞辱。这是典型的读书只读表却没有深入挖掘的表现。如果再预习过程中能够去查阅相关资料,对于了解这个典故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是一个小难点,于是我简单通俗地告诉他们:鼓瑟是什么?弹琴奏乐。古装剧中,你经常看到谁在为国君弹琴?他们说是宫女。哈哈,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关系一下子就出来了。是啊,你让一个别国的国君去为你做一件宫女才做的事,这不是羞辱吗?能忍吗?不能。

于是,蔺相如出马了,用自己视死如归的精神替赵王掰回了一成。就这样,他的官职直接被封为“上卿”,相当于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他和廉颇虽然是赵王的左膀右臂,但他的官职一下子蹭到廉颇上头,廉颇自然不高兴,用孩子的话来说就是“我廉颇天天出生入死,为国打仗,到头来这官位居然还不如你一张舌头换来的高。”

这口气咽不下,这就是“不和”的原因。接下来,“和”的原因是恰好蔺相如和门客的一番话正好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这才醒悟,登门负荆请罪。

故事关系不难理解,复述故事仍是重难点,还需多加练习。接下来是品味人物形象。

四、品味“廉颇”和“蔺相如”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的发言意外地精彩,让本来没备课的我也能成功地完成此刻的教学。他们对人物的评价综合来说可以算是相对来说比较立体了。能够通过品读三步骤来体会人物的形象。

1、感受“蔺相如”形象

(孩子们自由交流批注在课本)

2、感受“廉颇”形象

这个过程中将孩子们总结出的形容词相机板书在黑板上,讨论完之后进行小结。对于廉颇形象的描写接近现实人物,也更能引导孩子们思考每个人都是“多面体”,性格有好有坏,但只要大体上是正能量的即可,我们要整体客观地评价一个人。


《将相和》板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将相和》教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