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血》——疯癫之中,皆是日常

图片来自网络

《少年血》是苏童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讲的是南方水乡中的年少纯真,以及结局的悲戚甚至残忍。

不知道别人对青春文学的定义是什么,反正我觉得不论作者是谁只要写的是年轻人的好故事,就算是青春文学。一是要写青春,二是故事要好到对得起“文学”二字。

青春文学结局一般都是悲剧。有些人可能不懂为什么很多作家都只写悲剧,一开始我就是这种不懂悲剧意义何在的人,后来想通了。我想到的原因是,只有悲剧才能提醒人们珍惜什么,因为你看,人类就是不长记性,不让他痛一次,就是记不住。有趣的是,在作家笔下,青春或者说人生的早年阶段带来的悲伤结局似乎已经成了套路,要么死,要么疯,要么彻底消失在故事里。苏童笔下的故事也是如此,但他之所以对得起文学二字,就在于他把人性里某些执着,包括对人的执着,对事物的执着,名声的执着,给癫狂化了。

正因这些人物近乎癫狂的执着,导致他们的结局都不那么美好。比如一位少年因为丢了一双鞋而在往后的人生中一直低头盯着别人的鞋看,一如一位教书先生为了追几毛钱肉钱而丧命……过于追逐什么东西,会让我们失去另一些东西,而苏童不止想说这些,仔细想想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拥有的、并且能守住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所以他们执着癫狂,也是有道理,对比现在的生活,人们选择多了,出路多了,相比那个时代的生活条件就已经幸福不少。所以即便最后故事里的人们的结局都悲惨得很荒诞,我也并不觉得“狗血”。观之当前的网络文学,之所以学界业界对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产生质疑,大部分原因就是有一些网络故事的“脱离日常”,不是题材脱离,而是情节发展和人物的行为选择与人物性格本质上的不符。最大的问题是既没有讽刺现实也没有反映现实,更别说给读者带来某些幡然醒悟的震撼。

说回《少年血》。苏童把大部分的故事都放在”香椿树街”这个空间里。原文中对这条街的描述是:“关于香椿树街的故事,已经被老家的人传奇化了,在南方,有许多这样的街道,狭窄、肮脏、有着坑坑洼洼的麻石路面,谁要是站在临街或傍河的窗子边,可以窥见家家户户挂在檐下的腊肉、晾晒的衣物,窥见室内坐在饭桌前吃饭的人以及他们一整天的活动。”他也说,“所以我要说的也许不是故事,而是某种南方的生活。”

《少年血》中也不是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条街上,偶尔也会有马桥镇、棉花地这种地名出现。但故事都一样的荒诞癫狂,血腥残忍,却让我觉得现实至极,让我觉得如果我生活中那条街上,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一定也是故事里一个结局注定不太美丽的人。《少年血》无论是创作的时代背景还是故事里描述的时代背景,都决定了那个时代青春的粗暴甚至残忍,少年时代,往往就决定了人生的终点。所以故事都会渗透着一种那个时代特有的阴郁、潮湿的南方水乡的衰败气息。用“青春”二字限定了这些故事,现在想来是有些狭隘了。

我想到近些天追的一部韩剧,讲的是警察们的日常生活,剧名《LIVE》,直译过来应该是案发现场的意思。

图片来自网络

剧很好看,但跟《少年血》有关的也就是青少年犯罪的那部分。其中有一个未成年聚众吸烟被抓,这个吸烟少年特别怕他老爸,可是警察不顾他的哀求还是把他爸叫来警局了。吸烟少年为了报复,找了其他孩子把一位年纪大到马上就要退休的老警察打了,当时看得我想原来孩子坏起来真的很恐怖啊。但后来这个警局的局长说了一句我应该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话:

“是大人毁了孩子,被毁的孩子长成大人,再去毁掉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吸烟少年的老爸不会在他打了老警察的时候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只会在儿子给他丢人的时候往死里揍。

我当然相信这世界上许多孩子还是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长大的,但也相信一定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所谓“大人”的教育、纠正而受到了伤害甚至误入歧途。

有一点需要说的是,这些只是我看完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不一定真的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但我觉得,读一本书,能让你想到一句对你有启发作用的一句话,就已经够了。

而我想到的就在标题上:癫狂之中,皆是日常。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血》——疯癫之中,皆是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