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5

故国录(三)


夜邑

夜邑,又称掖邑,隶属齐地,是战国时期齐襄王封给田单的领地,时称“夜邑千户”。跟前述的过都和沙丘城位置完全不同,夜邑就建立在今天莱州市区的位置。从此之后,莱州作为一座“城”而延续到了今天。

夜邑的第一任邑主田单可不是一位泛泛之辈。战国时期有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彻底扭转战局的著名战役就是由他一手所导演的。既然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犹如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么,我们就仿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将之称为“即墨保卫战”吧!这一战役,不但击退了围城的燕军,田单所发明的“火牛阵”也成为我国军事史上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

虽说攀起亲戚来,田单也算是齐国王室的宗亲,可他只是齐都临淄城中一个小小的市场管理人员,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他是一名普通的“城管人员”或基层公务员。

燕国名将乐毅率军攻打齐国。燕军兵力强盛,齐军不敌,节节败退。敌军已经逼近临淄,眼见国都就要被敌军攻破。城中一片大乱,人们都在收拾家当,随时准备跑路。田单家也是如此,不过在跑路之前,田单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他让家丁将车轴多余的部份截短,并用铁皮把车轴包了起来。果然,在大家争相出逃时,很多车辆因相互碰撞而散架了,可经田单改良后车子却轻便而坚固,抵住了其他车辆的冲撞,所以田单一家得以顺利逃脱。

田单一家逃到了即墨,因为这也是齐国最后一座没有沦陷的大城。请注意,这个即墨可不是现在的即墨,它是位于平度市东南部的一座早已消失的古城。那么现在的即墨呢?它是隋朝时期才出现的!

乐毅攻下临淄后就向即墨驱兵赶来。他部署兵马,开始攻城。我认为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墨攻”。关于墨攻主题,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在中学语文中我们曾学过《公输》一文,讲的是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的宋国,墨子帮助宋国以巧妙的守城策略对抗公输班(即“木匠之祖”鲁班)的强大攻城装备。“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这短短一句中包含着怎样的刀光剑影和杀声震天呀!此外,还有一部叫《墨攻》的电影,导演张之亮,主演刘德华、范冰冰、吴奇隆、王志文等,讲的是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梁国,墨者革离出于仁心,独身奔赴梁城,帮助梁国守城。在这三场墨攻战役中,我认为即墨保卫战最为动人心魄。

守卫即墨城的齐将率兵出城,与燕军展开交战,结果不敌而死。城中群龙无首,一片人心惶惶。有人推荐了田单,说他从临淄逃出时表现出超人的创意,而且又是王族,是否可以由他负责守城?不容得田单推辞,这个毫无经验的“职场素人”已被像鸭子一样赶上了架。不过,有句话说的真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田单后来的表现果然没有让城中百姓失望!

田单上任后鼓舞士气,积极布防,燕军的攻势被大大抑制。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阶段,燕国国内发生了一件大事: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据说这个新上位的燕惠王素与乐毅不和,田单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利用反间计搞掉乐毅。

他派人潜入燕国首都,散布消息说:“齐王早都死了,而齐国也已只剩即墨一城,乐毅为什么迟迟攻不下即墨呢?不是他攻不下,是他不愿意攻下。他以攻打齐国为幌子,牢牢控制住兵权,将来准备留在齐国当王。”

燕惠王听了这个传言后大怒,撤销了乐毅的头衔,另派一位将军去代替乐毅,这个新来的大将叫骑劫。

骑劫到来后,乐毅只好让出帅位。他知道如果回燕国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就投靠了燕国的死敌赵国。乐毅去了赵国后当然也发生过很多故事,本文暂且不表。

我们再来说田单。田单给即墨城中的老百姓布置了一项奇怪的任务:他要求全城百姓每家吃饭前必须先将饭菜置于庭院之中,说是要祭过天之后才能吃。果然,怪异的事情发生了!每当饭点,许多鸟儿就在即墨城上空盘旋,有时还会一个俯冲,冲入城中。这可把城外的燕军看傻了,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田单让人对外散播消息,说九天玄女即将下凡,而且她将成为田单的老师,教他破敌之方。我们都听说过黄帝和九天玄女的故事,九天玄女是一个人身鸟首的天神,黄帝正是得到九天玄女传授的神妙兵法,最终才打败凶猛的蚩尤部落。这个传说既然能流传到今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当然就更深入人心了!城中的人们听了这个消息,都希望这事能够成真。

果然,有一天有个披着羽衣的人来到了田单家。他说他就是那位传说中的九天玄女。田单问他,九天玄女不是女的吗?他说,我本雌雄一体,上个千年为雌身,这个千年化为雄身。田单笑眯眯地望着他不再说话。这个人被田单看得心慌,他知道自己已被田单看穿,所以扭头就向外跑。田单起身去追。追上那人后,他坚持要向这个人行拜师礼,并请求他做自己的老师。这人哪敢继续造次,说自己真的不行。田单开导他说:“我知道你不是九天玄女,不过没关系!咱们来配合演一场戏就好了。你就演我的老师,而且绝对不可以露出任何马脚。否则,我现在就以欺诈罪来处置你!”这人只好同意。从此之后,田单每次对外发布命令,都说是出自神师的旨意。既然是神师的旨意,城中百姓对于这些命令坚决执行,绝无二言。

田单向外散播消息说:“齐国投降或被被俘的士兵会被燕军割掉鼻子,而且进攻时把他们放在燕军的前边让他们来当炮灰。”骑劫听了这个消息后感叹道:“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做法呢?”他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居然照做了。城中的人看到齐国的俘虏都被割了鼻子,又惊又怒,从此以后,哪怕是战死也没人再考虑向燕军投降。

田单继续散播消息:“燕军挖我们祖先的坟墓,侮辱我们的先人。”燕军久攻不下,此刻骑劫心头正怒火炽烈,他听了传言,居然又照做了,通过侮辱齐国先人的尸体来解心中之气。人们望见这一场景,无不痛哭流涕,高声呐喊: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田单真是一位引导舆论的高手啊!

田单知道将士们的斗志已被激起,他心里清楚,出城大决战的日子该提上议程了!

田单令人将城中的公牛都收集起来,大约有一千来头吧。他让人为这些公牛特制了火红色的外衣,并绘上流云的图案,等给它们穿上后,感觉十分炫酷,让人怀疑这是一批天上来的神牛。他又命人将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用浸过油的芦苇扎在牛尾上。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命人用火把点燃牛尾的芦苇。由于尾巴被火焰灼疼,公牛们发疯一样从城门中鱼贯冲出,愤怒地冲向城外燕军的大营。此时,城中的精锐壮士跟随在牛群之后尽数而出,杀声连天中冲向敌营。同时,城墙上战鼓擂起,无数老百姓受其激励,也纷纷抄起家中的农具跟随齐军一起扑向敌营。

一群火牛冲在前面,身后是潮水般的齐军和百姓,如同神兵神将从天而降。燕军中谁人曾见过这等阵仗?他们又惊又怕,纷纷落荒而逃。

燕军统领骑劫在睡梦中被帐篷外的喊声吵醒,出来一看,大惊失色。他还来不及披甲上马,已在乱军中葬身于牛蹄。

燕军望风而逃,齐军乘胜追击。很快,齐国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座城邑就陆续被光复。

复国之日,齐襄王大宴群臣,论功行赏。田单居功至伟,被封为“安平君”,并赐“夜邑千户”。


当利故城

在位于莱州市区西南方向的沙河镇路旺侯家村附近历史曾存在过一座古城,名叫“当利故城”。这座古城坐落于一片濒海平原上,北距渤海不足10公里。城址之东是一条季节性小河,由东南流向西北汇入珍珠河,之后入海;城址之南是大沙河,也沿东南西北方向直接汇入渤海。两条河流如同天堑守卫着当利故城。

当利故城的位置应该隶属于夏朝时期的戈国,是否为戈国都城无文献证明。西汉时,汉高祖刘邦设置当利县,与掖县同属于东莱郡。东汉到晋朝都延续了这一行政区划。后魏时当利改属广长郡,而北齐时划入掖县,到隋末又复置当利县,直到大唐贞观元年,当利最后一次被并入掖县后就再也没有恢复县级行政编制。从西汉初年设置到唐贞观年间废除,当利县共延续了八百多年。这座八百年的当利故城该见证了多少历史风云啊!

当利故城遗址现在地面无暴露城墙,但是仍能看出是一处台形高地。地势由北向南而渐低,不过落差并不很大。当利故城址地表暴露的古代遗物有带纹饰的汉砖、瓦、瓦当、陶片及烧土、灰坑等。历年来出土的铜器有:印、兽、铜镜碎片及五铢、货泉等铜币,铁器有:釜、钁、铲、铁券等;陶器有:瓮、壶、盒、豆、扁壶等残件,砖有菱格纹、兽纹等,瓦当饰文字、鸟兽、云纹等。其中一种瓦当上印有“君宜侯王”字样,估计为王侯贵族人家所用。

在1957年首次测量时的城址周长为2公里。后来因农民逐年挖土,以及“农业学大寨”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人们不断拓荒,向地要粮,受此影响,1973年再次测量时古城遗址南北长为450米,东西宽100米,其面积已缩小了建国初期测量时的四分之三。到了1986年,再次测量时南北长仅剩下175米,东西宽约60米,再次缩小了四分之三。仅仅过去了三十年,当利故城就已缩水为首次测量时的十六分之一,那么当利故城最初该有多大呢?我个人的观点是一定比1957年的测量值要大,但是我也并不认为会比1957年的测量数据大很多倍。在工程机械被规模化使用前,仅靠人力和畜力的工程效率还是较低的,回顾一下人民公社时期建造水库时肩挑手抬的场景即知。可是现在呢?一处建筑工地,如果几天不见,我们可能就完全认不出来了喽!几台推土机在几小时内就可以将一道深沟夷为平地。不要奇怪,这都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山东蓝翔的错。可以说,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与今天的工程效率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基于这个情况,我判断当利故城的周长大约在2.2-3.2公里之间,也就是说,比1957年时的测量数据长约10-60%。那面积呢?大20-100%。

在当利故城附近还有一处古迹值得一提,古城东南约1.5公里处有一大墓,墓主相传为汉代方士栾大。栾大就是当利人,而且他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栾大长得高大威猛,仪表堂堂,是当时著名的方士。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名帝,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一生都崇追求长生不老,而栾大就谎称自己能与神仙相通,可以为其获取长生不老药。汉武帝极其崇信栾大,竟把自己刚刚守寡的漂亮女儿卫长公主许配给了他。卫长公主下嫁给栾大后,名号改为“当利公主”。不过,只要是谎言就终有败露的一天。后来,当汉武帝发现自己被栾大骗了时,就直接将其赐死,毫不顾及女儿的感受。对于栾大来说,这当然是因果报应;可是对于美丽的公主,她又该去恨谁呢?


临朐古城

 在莱州城北开发区的腹心部位,有一个朱旺村,汉朝时建成的临朐古城就在这个村的辖区内,具体位置是村西北2公里处。1957年的历史考古中发现了昔日古城的墙基和城壕遗址。

《莱州市志》中记载: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设临朐县,这里是临朐县城所在地,临朐县隶属东莱郡。

可是,依照潍坊市下辖的临朐县《临朐县志》记载,该地也是西汉高祖四年设立临朐县。作为一个统一国家,怎么可能会同时出现两个同名的县制呢?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我,总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后来我查阅资料,终于从复旦大学马孟龙博士的论文《西汉郡国更置与侯国迁徙》中得到一个合理解释。在西汉国家管理规则中有一条“王国不辖侯国”的定例。元狩六年(公元前117),汉武帝封皇子刘闳为齐王,更齐郡为齐国(此为王国)。而当时的临朐已被封为侯国,所以根据前述“王国不辖侯国”定例,应将临朐侯国划归别的郡来管辖。可是与临朐侯国相邻的只有淄川国,所以临朐侯国既不能留在齐国,也不能划入淄川国。怎么办?朝中的大臣们给汉武帝出了个主意,将临朐侯国跨地迁往东莱郡。所以,城址位于朱旺村附近的临朐古城应该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而且它不是临朐县,而是临朐侯国。东莱郡境内的临朐侯国从汉武帝时期一直延续到新莽时期才撤销。

很遗憾,《莱州市志》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重大史料谬误而且至今仍未能订正!


繇国

与临朐侯国一样,西汉时期在莱州境内还曾出现过另一个侯国——繇国。繇,在古时同由,所以将其写成“由国”也不算错。为了保持古意,显示我们很有文化,我们仍采用“繇国”进行表述。

繇国存世时间为公元前135年——前110年,也就是在汉武帝执政期间。繇国国君姓姒,所以应该是夏朝国君的后人。繇国共经历两代,国君名字分别为:姒丑、姒居股。由于居股无子,他死后繇国的封制被撤销。

繇国都城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西由镇之东。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它与临朐古城的直线距离大概也就十多公里,而且它们曾同时期出现。

西由是个大镇,自古就有“长10里宽8里”之说,事实真是这样吗?如果以龙泉村为中心,连同它周围的八个自然村——东南村、东北村、西北村、新合村、孙家村、天王庙村和街西村,它们绵延成一片,算起来东西方向近5公里,而南北约4公里,可不就是“长10里宽8里”嘛,所以这个传言还是比较靠谱的!在这一片区域中,大约有人家4000多户,总人口接近2万。

曾有民间人士自豪地宣称:我们西由是“胶东第一大村”!你品品,这是否很像淄博人说“俺们淄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一个味?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说的都不算错!

在莱州,与繇国相关的地名还有不少,比如:隶属程郭镇的无根枣由家、隶属城港路街道的崖头由家、朱桥镇的由家村等等。


后记

历史褶皱里的故事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当我们回首历史,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中的大部分时期,莱州的行政级别都远高于当今(县级市而已)。它的管辖范围一度涵盖了今天的青岛、潍坊两个地级市的大部,以及烟台市的部分县市。可是现在,莱州这个自秦始皇修建天下九衢时就确立的东方大道上的交通要塞,如今却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速发展进程中落伍了,它不断地被边缘化,已经逐渐沦落为一个不为人知的五线小城。

有一年我去潍坊参加国际风筝节。自从到南方工作后,已有七、八年没到过潍坊了,发现这里不知什么时候崛起了无数的高楼大厦、美丽的公园、宽阔的马路和宏伟的广场。在游览郑板桥纪念馆(昔日的老县衙)时,听着窗外风吹过竹林发出的窸窣响声,我不是像板桥先生那样产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联想,而是一度精神恍惚,陷于一种时空错位的迷茫之中。

潍坊,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是莱州府的管辖的小县。可是解放之后,它作为连接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现在已经升级为地级市。昔日的莱州府现在却已降格县级市,二者的地位恰好颠倒了过来。恍惚中我有个念头:如果莱州现在依然是地级市的话,它大概就是潍坊今天的样子吧?

春风料峭,寒意尚存。我在风中踯躅,一遍遍地问自己:是潍坊抢走了本该属于莱州的辉煌繁荣吗?

刚开始我觉得好像是这样,可是后来我终于想通了,根本不是!

一个地方的繁荣并不是谁给的,而如果你本身是阿斗,也是根本扶不起的!那么,实现地区的繁荣靠什么呢?我认为,不能靠等,也不能靠要,而是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双手去努力创造!比如说义乌,它只是金华下辖的一个县,而且由于地处浙江内陆,交通也不是很便利,没有自然资源,没有优惠政策,可是人家为什么就能崛起为全球著名的“贸易之都”呢?义乌的崛起绝不是谁给的,而是靠一个个义乌人流汗流泪、废寝忘食地干出来的!

所以,莱州,我深爱的故乡,你千万不要在冷风中哀怨,感叹什么“家道中落”,感叹什么“被边缘化”,感叹什么酸溜溜的“五线小城”甚至“N线小城”,那统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抖擞精神,奋发图强!

站在这片厚重、博大的东方土地上,无数历史风云如电影镜头般自我眼前徐徐划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然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我们自然就继承了这片土地特有的气质。所以,我的故乡和故乡的人们啊,无论这片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是显赫还是卑微,它都是我们的根,而历史上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永远的财富。如果我们不肯向过去学习,怎知道未来该去向何方?如果我们不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不仅前人的探索和努力被白白浪费,我们自己也将一次次跌倒在同样的泥淖中而无法自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站在高高山岗上的人啊,你看到了什么?你又将何去何从?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