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7

有一本书叫《细节》,它的副标题是“怎样轻松地影响他人”,这只是这类书当中的一本,大量的聪明人天天就在干这个事。你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就转了;看到这个文章的标题,上面只要加一个“深度干货”,你马上就要把它打开。真的,大量的互联网上的技术、营销技巧,都是针对我们的决策,你还真以为这些决策是你自己做的?想想我们平时在使用微信时候的状态,说白了,那就是被鬼牵着嘛,他想让你往哪儿走你就往哪儿走,什么10万+的文章、100万+的文章,那都是有套路的,我们都是被套路的人,所以决策并不是我们做出来的。

而且商业力量还在推动互联网往一个方向去走,就是不断地让你的决策变快。举个例子说,谷歌公司的道德水准不低,号称自己从来不作恶。但是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90%左右的收入都来自广告,而广告,你说我就找几篇文章,在互联网上打开阅读,它哪有钱可赚?所以谷歌的所有核心战略就是一件事,就是不断地让你快进快出,在所有的页面打开、关掉,进入下一个,再打开,再关掉,因为每个页面旁边有广告嘛。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谷歌的用户体验设计师自己说的,就是让用户快进快出,是谷歌的核心战略,他们的广告才卖得出去。

所以你看,我们会进入一种非常沉重的决策负担。决策这件事情在我们大脑里是由哪部分做出来的?是前额叶。可前额叶不负责学习,它只负责理性地选择,学习是由记忆、视觉那部分大脑区域来负责的。所以你看,选择的时候其实我们没在学习。而真正学习的那部分大脑,其实是在做一件什么工作?是不断把新的信息和我原来的信息结构做一种缝接,它是在编一个密不可分的网。

你看,所有高手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他看到任何新的东西,马上就和自己脑子当中已经长期存储的那些记忆—它是一个群,能够迅速同时激活。所以高手眼里的世界和你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围棋高手可以同时和很多业余棋手下棋,你看他面前可以摆一排,然后他一边走一边落子,落得又快,基本上还都能赢。当然赢的水平高这咱服,但你会觉得奇怪:这个人的记忆力怎么这么好,每一盘棋他都记得。大家记忆的方式不一样,我们这些外行记的是一个一个子的位置,可是专业棋手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的形,而且他脑子里知道每一个形在历史上有多少种变化,目前这个形他应该怎么去处理,有利于他赢。

这就是高手的记忆方法,他有一个知识库存。但是请注意,“存”这个词用错了,不是一个空间,逮东西就往里扔。高手的记忆库存是长出来的一个活体结构。此话怎讲?

什么叫信息?信息是一堆碎的东西。可什么是知识?必须是信息形成结构,互相之间形成关联之后,再进入我们的库存,那才叫知识。所以它是一个生长出来、带结构的东西。

举个例子,渔民看鱼和我们只会吃鱼的人就不一样。我们眼里的鱼只能分形状,扁的、圆的;专业渔民看到每一条鱼,他的分类方式是巡游习惯、在哪儿出没和市场价值,因为他要打鱼,所以每一条鱼的信息在他脑子里是活的,而且和他的实践操作是有关联的。

比如说一个专业的油漆工,他能分辨十几种白色,我们觉得这很神奇。我们是从颜色上来记忆,可是油漆工他要知道每一种不同的白色它是怎样实现、怎样调配出来的。

再比如说科学家,你以为科学家脑子里是一堆习题、知识、公式、答案?不是,他脑子里的那个结构是这个学科各个分支上都有哪些人,这些人各自的江湖地位怎么样,参加过哪些学术会议,得过哪些奖,发表过哪篇论文,在他的领域里面,那些人已经推动这项研究到了哪一步。所以任何新东西再出现,你让这个领域的科学家来看,他都会对接到原来的研究成果上,来判断它靠谱还是不靠谱,是不是需要亲手去验证。所以你看,这都是高手的结构。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就是把新东西和自己原来的结构缝在一起。

真正会看书的人其实是不藏书的。像我罗胖家里藏那么多书,说实话其实不大看,有时候仅仅是占有了,就觉得已经在学习了,其实跟真正学习不是一回事。真正学习的高手往往家里没书,但是有什么?有笔记。

最典型的就是钱鍾书先生,家里据说就没什么藏书,虽然他学问大成那个样子。他那个时候在社科院,每个星期到社科院的图书馆借一大摞书出来,然后第二个星期再还回去。大家就觉得你是背下来的吗?怎么那么倒背如流,滚瓜烂熟?其实秘密就在于他的笔记本。按照他夫人杨绛的回忆,他一生英文材料的笔记178本,中文的也差不多,那真是堆得跟山一样,你想想看,那是一个多么大的量。

笔记是什么?这是他年轻的时候在英国留学时就养成的习惯,是把书里面看到的信息,跟自己记忆结构当中正在生长的结构对接出来的产物。所以笔记其实是一个人大脑的外挂。

我们说一个题外话,很多人说学英语太苦,我们能不能看美剧学英语啊?你看美剧的字幕通常都是一句英文字幕,下面还有中文字幕,这样我不就天天在学英语吗?你放心,你学不会的,因为你是在一个很爽的流程当中,你没有进入非舒适区,这是一个问题。另外的问题是什么?你没有跟这个知识互动。当然你说,我就抱个笔记本,在这儿看美剧,每看到一个生词我都记下来,每看到一个句法我都记下来,那就叫学英语。所以如果你仅仅简单地判断,看美剧学英语靠谱不靠谱,这东西很难讲,关键看你的主动方式。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那尼古拉斯·卡尔写的那本书《浅薄》,结论就是对的,互联网正在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浅薄,可是你罗胖刚才为啥说你不同意他这个结论呢?

对,我不同意,我不同意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语,不是互联网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浅薄,而是我们人类当中的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在面对互联网这个新工具的时候,让自己堕落得更浅薄。听出这个区别了吧?关键的责任在谁?不在互联网,在我们自己。

这就牵扯到一句名言,人类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也在塑造人类。

此话怎讲?你看,在人类的所有文明史上,但凡出现一个新工具,它一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这个工具产生的便利性。第二个结果,就是这个工具一定把原来的人类分成两大拨:第一拨人躺在工具产生的便利性上睡大觉,去享受;第二拨人带着这个工具产生的新可能,去探索文明的新边疆。

举个例子说,最古老的发明之一就是轮子,有了轮子之后,搬东西立即变得轻松了,所以一部分人欢呼雀跃,终于轻松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了。可是一定还有一部分人觉得,既然搬东西越来越轻松,我为什么还要跟这帮懒蛋在一起混呢?我为什么不装上我的全部家当走向远方,去开拓我自己的土地、家园和帝国呢?你看,人就是分成这两种。人类是由哪部分人推动他的进步的?当然是后一种。

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就在此刻,人类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把自动翻译技术推向成熟,可能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大规模地使用。那它一定会把我们中国人分成两类,一部分人说自动翻译都来了,我还用学英语吗?那玩意儿多苦啊,对吧?我就拿个自动翻译机,我说一句中文,给老外一放,马上放出来的就是英文,我交流无障碍。这部分人再也不会学英文了,他躺在工具产生的便利性上睡大觉嘛。

可是还有一部分人呢,自动翻译技术出来了,我跟老外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所以我要利用这个技术去跟他们抠那些交流的细节,进入他们的主流社会。这就是后一种人,他去开拓新边疆。而这种人永远不得闲,永远非常辛苦。

几十年前就有一些经济学家预测,说你看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变得如此之大,所以将来人类的休闲时间会越变越多。

好像确实是这样,你看近两年网上崛起了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叫直播。一个网红直播,动不动几万人、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在那儿看。我其实有点不理解,我觉得互联网创新挺好的,可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有闲工夫呢?确实,就是因为互联网让一大部分人觉得什么都很便利,买东西也送回家,大量时间可以打游戏、看直播、看影视剧。但是对不起,这是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时间确实因为新工具变得越来越多。

可是你到那些主流人群当中,尤其是那些有钱的、在事业上发展得比较好的人,按说最该享受文明成果的是他们,但是恰恰越是有钱人越忙,越没时间休息。你到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好公司里面,就是那些业务发展得非常好的公司,恰恰是彻夜加班的公司。你看,新工具正在把人类又分成两大拨:大部分人躺在越来越开阔的舒适区里面去享受;可是总有一小部分人带着满身的伤痛,龇牙咧嘴、痛苦不堪地向那个非舒适区,也就是学习区进发。

说到这儿你再看一眼我们的标题,叫《怎样成为一个高手》。我承认这有点标题党,是虚晃一枪,因为表面上谈的是学习方法,但是说到这儿你该明白了,其实我谈的是学习的真相。所谓的方法嘛,总结出来每个人都能用;而真相是,不是每个人都在学习,真正在学习的其实仅仅是一小部分人。

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的发刊词当中有一段话,我觉得写得真是好,他说人类原来的区别仅仅体现为智商,可是智商这个东西在人群当中是正态分布的,就是橄榄型,中部永远很大,两头很小,智商高和智商极低的人其实都非常少,大家差不到哪儿去。

可是认知这个东西就不一样,它是幂律分布。什么意思?就是只有极少的人能够达到认知的高层。为什么?因为认知是学习得来的,你通过不断地练习,不断获得正确的反馈,然后你的认知不断地蹿高,把绝大部分人留在身后。而在认知上,高手和低手的差别判若云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