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思考 · 从底层思维构建解决问题的支点》这本书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全球咨询巨头埃森哲原董事总经理——米泽创一所著,它聚焦人人都应规避的9大思考陷阱,教你更快、更深、更持久地解决问题。不管是执行计划还是解决问题时,很多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不是速度太慢,就是拖拖拉拉,难以一步到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缺乏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脱离事务的本质,任何解决措施都将彻底失去精准度,成为纯靠运气的“无的之矢”。要想始终围绕“本质”这个核心,在思维的输入输入端,人们必须掌握精准的沟通方式;在做出判断时,应该严格遵循正确的思考方式;在输出端,应该注意搭建完整的思维闭环系统。借助项目管理的丰富经验,米泽创一发现,在执行计划或解决问题的各个阶段,存在9种普通人极易“中招”的陷阱。一旦被困于其中,人们就会在远离本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意识到自身所处的陷阱,并掌握跳出这些“陷阱”的逃生术,才能牢牢盯住“本质”,并在底层思维中构建起高效解决问题的支点。
在介绍本书内容之前,首先来讨论一下何谓“本质”。本质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在解决问题时,“本质”指的是“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或者真正想要解决的东西已经得到解决的状态”;在采取某项行动时,“本质”指的是“行动的结果,最终想要实现的状态(行动时本质几乎等同于目的)”;在交流时,“本质”指的是“最想向对方传达的东西,也就是对话结束时希望对方获知的信息,以及希望对方达到的状态”。这本书的焦点在讨论“本质思考方式”和“本质把握能力”上面,将锻炼大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所必需的“本质”把握能力,并阐述如何进行训练,掌握随时关注事物本质、进行思考的“本质思考”这种思维模式。
好了,介绍完本书和作者的基本信息,接下来将对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介绍。按照书的结构,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质思考的习惯,本质思考是什么样的;第二部分介绍本质思考的9大陷阱,非本质思考常常是怎样出现的;第三部分介绍本质思考的方法,针对每个本质思考的陷阱,介绍如何应对破除;第四部分介绍本质思考的训练方法,介绍日常如何进行本质思考的训练,如此,通过刻意练习之后,能慢慢地掌握本质思考的思维模式。
首先是第一部分,本质思考的习惯,有哪些类型的思考算得上是本质思考呢?书中列出了七大本质思考的习惯:精准性思考、非歧义思考、反馈式思考、多维度思考、整合式思考、适应性思考、循环式思考,接下来将逐个介绍。
1、为什么要进行精准性思考呢?因为,语言越模糊,思考越难深入。涉及的问题越复杂,越需要正确地捕捉对方言语的含义,从而保证触及问题的本质。对于语言而言,经常说话者自以为说得很清楚,可听话者听起来常常会觉得很模糊,这因为二人心中的“词典”不一样。那么如何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精准性思考呢?对于提问人而言,其提问意图必须要清晰,明确回答方式(是/不是,5W2H),明确对象,对问题的背景进行说明;对于回答人而言,要正确把握提问人的意图,确认回答方式、对象,将提问人的立场、意图及提问背景综合纳入考量范围,然后根据对方的提问意图回答问题。
2、为什么要进行非歧义性思考呢?因为,分岔的表述会使人偏离本质。提问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提问目的,回答者则要思考提问者的意图。如果不清楚一定要先确诊,再回答。回答者一定要有这种意识:对自己来说理所当然的东西,对提问者而言并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
3、为什么要进行反馈式思考呢?因为,反复确认才能锚定问题的本质。先把握问题的本质,就不会干很多白费工夫的事情,弄清含糊不清的问题对双方来说都大有好处。但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是毫无理由地相信自己的“猜测”,并据此采取行动,结果不得不再一次从头开始。
4、多维度思考是克服信息缺损的有效方式。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总是会有损失的,况且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各种信息会进行简化处理,另外,光靠语言无法完全传达所有信息。因此,有效的方式是进行多维度思考,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这是把握信息本质的必要一步。
5、整合式思考是一种深思熟虑式的思考,它与盲目行事式的思考相对应。如果不是面临着商业领域等必须尽早采取行动的情况,盲目地采取行动并不可取。“有一些想法,就赶快开始行动”的方式有时也会进展顺利,但一旦形成了习惯,需要发挥“本质把握能力”的时候,你就无法施展拳脚了。
6、适应性思考是一种根据实际面临的情况进行思考决策的思考方式习惯,与多相对的是“生搬硬套”式的思考方式,而生搬硬套式的思考通常是没有好结果的。注意不要养成“只追求答案本身”的习惯,有些现象看起来相似,但本质上完全不同。对于那些非常复杂且绝不允许失误的问题,必须在理解问题的本质之后,再仔细探讨其解决之策。也就是根据实际面临的问题,实际所处的条件,实事求是的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教条主义”,更非“拿来主义”,适应性思考和“见路不走”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实施。有关“见路不走”的理念,可以阅读豆豆的小说《天幕红尘》。
7、循环式思考论述的是思考与行动的关系,要一步一步迭代式的逼近问题的本质。一个对整合式思考的反驳是“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其停下来慢慢思考,我们不是更应该先积极采取行动吗?”。确实,近年来的成功案例往往有一个共同之处:想法还未完成成型,就将其有形化,然后依靠现实反馈所得到的启示修正该想法,从而构建起一次次的良性循环。科研过程中的学习也是如此,是把所有需要的知识全部系统的学习完之后再开始研究解决问题呢?还是直接从问题入手,按需要学习?如果是后者,是否会造成知识不系统、掌握不牢固呢?其实学习的过程也是迭代的过程,从问题入手,按需要学习,之后对知识有初步掌握以后,对问题了解也更深入,根据这一反馈,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知识,如此迭代进行。这和思考与行动的关系是类似的。“思考”与“行动·实现”不是一对反义词。对“思考”来说,输入信息是必要的东西,“将没有完全成熟的想法有形化”这种“行动”,也是为了了获利更加符合实际的输入信息而采取的动作。但这可并不是说,毫无考虑就开始行动。想法还未成型,先将其有形化,这是想通过尽快开始行动,由行动获利良性的输入信息(市场反馈、发现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重要事项与未曾预料到的风险等),这才是先将其“有形化”的根本目的。其本质不是什么不加思考就尽快开始行动。“把不成熟的想法有形化”是为了获利更精确的市场反馈,也是为了下一步“思考”做准备,可以说是一种试验。
书的第二部分是在分析本质思考的陷阱,剖析人们为什么为会被阻滞在问题的表面。妨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9类陷阱为:思维惰性陷阱、认知扭曲陷阱、盲区陷阱、局限陷阱、孤立陷阱、情绪陷阱、偏见陷阱、责任感缺失陷阱、思维静态化陷阱。
思维惰性陷阱是出现最频繁的陷阱了,少思考是大脑的本能。简单来说,思维惰性陷阱指的是不经过深入思考就断言问题的本质,或者认定眼前的问题与过去经历过的问题一样。陷入思维惰性陷阱就不会再进行适应性思考了。书中列举了三种思考惰性陷阱的症状。症状一,沉醉于过去的成功,看不到当前问题的背景与前提条件所发生的变化,认定其与过去的问题一样。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不思考问题的本质与行动的真正目标就妄加判断;使用了完全错误的方法。症状二,对所谓的通常做法、标准做法不加思考就拿来使用。在未经深入考察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就在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上套用通常做法、标准做法。但这样真的可以吗?世界上可没有什么万能答案。如果不能熟练地对信息加以判断,就会混淆事实与观点,无法把握问题的本质。症状三,自认为透彻地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并基于自己的臆想就给问题下结论。或者,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假设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们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处理问题,因此往往对于现成的方法充满了渴望。然而,方法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存在的,如果不首先正确认识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认清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理清自己所具有的现实条件,方法的选择也就无从说起,这同样也是“见路不走”的思想。
第二个陷阱是认知扭曲,它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副作用产生的。认识扭曲陷阱是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而去由于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而不愿意承认并着手解决。好便正确理解了目的、目标、计划,然而如果无法正确认识现状,那么就难以找到具体的方式方法。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即使能够得到代表现状的数据,很多时候人们也不愿意接受。在某一项工作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越多,人们就越不愿意承认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人们往往会把不满意的结果归咎于外因,把失误归因于客观条件或不可抗因素,这样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与解决手段,我们必须首先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现状,坦然接受那些让人不太愉快的信息,分析计划与实际成果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然后再考虑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就是所谓的以真正的客观现实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即使得到的结果、找到的原因主观上很难接受,自己仍然要面对它。问题总是要去解决的。
第三个陷阱是盲区陷阱,它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在紧急状态下视野会收缩。在面对那些迫在眉睫的麻烦时,人们的视野会极速地缩小,虽然很多时候也能逃过危险时刻,但是这些迫在眉睫的麻烦其实源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应急的解决方案只能短期解决问题,如果不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入手,那么麻烦仍然会继续。所谓盲陷阱就是当发现计划与实际成果之间存在差异时,错把这种差异当成了症结所在。在分析问题时依据的逻辑是正确的,但分析缺乏深度,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
第四个陷阱是局限陷阱,它的一大表现是只基于自己掌控的范围寻找方案。人们在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行动时,很容易自我设限,画地为牢,只考虑利用自己能掌握的资源来解决问题。画地为牢有多种表现,例如:明明稍加调查,就会发现更好的解决办法,但他偏偏忽略了调查,直接采用了自己熟悉的方法;本该向专家组寻求帮助,但他只是让身边人来帮忙应付过去。在讨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要只考虑那些自己能够掌控的选项,还应该基于问题本身来思考。同时,也应该设想一下,拥有更多权限的上级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如果能说动上级,那问题的解决途径会变得更清晰,效率也会提高。
第五个陷阱是孤立陷阱,就是容易忽视各问题之间的关联。在聚焦于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人们仅仅满足于采取行动,而对于问题最终是否获得解决,并没有进行查验或确认。然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经过查验就会发现,预期效果根本没有达成。这时,必须再次开启本质思考的循环:首先确诊是否真正找到了问题,同时必须认清现状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正确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并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人们所采取的措施可能确实解决了最初的问题,然而却同时引发了其他一些问题,这种情况是不能说该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将问题抽象地分出层次,一层一层地检查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另外就是,我们不要总是拘泥于自身的假设,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某事件才会发生,在其他条件下,该事件必定不会发生,这就是假设。为了证明某个假设,我们不要忘记确认在特定条件之外其结论无法成立,这是验证假设的侧面 。
第六个陷阱是情绪陷阱,情绪造成的非理性会彻底扰乱思维过程。情绪陷阱指的是由于情绪波动,人们往往会做出一些长远来看明显弊大于利的选择。在情绪激动时,人都很难做出正常的判断。这时,必须慎重,必须反复用本质思考的方式去确定自己的最终目的。
第七个陷阱是偏见陷阱,无意识偏见会形成很多思维死角。无意识偏见的形成受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所属团体、视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会在不知不常见中影响人们的判断。人们可以反复思考自己所下的结论(总是的本质或者选择的解决对策),考虑一下,这些结论是否受到习惯的影响,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另外,也要注意审视自身的判断是否受到习惯的影响。人类的大脑更加偏好有感情色彩的表述,需要检验大脑直接构建的关联性是否符合逻辑。
第八个陷阱是责任感缺失陷阱,有些人其实从一开始就没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根本解决总是,这就是责任感缺失陷阱。掉入责任感缺失陷阱的人,往往只在意“做眼前的事情”与“做上级吩咐的事情”,他们把应付这种方法当成了最本质的东西。急于摆脱眼前麻烦,是人之常情。然而,如果当事人一味是想摆脱眼前的困境,那么实际总是自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那么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责任感缺失陷阱呢?或者说是不愿意承认总是的存在呢?主要有两点原因。原因一,失败恐惧,为了避免失败,这类人就会选择那些不需要自己负责的选项。于是他们放弃了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也摆脱了需要负担的责任。而这种行为一旦形成习惯,他们的思考以及判断能力就会日前衰退,最终只能按上级的命令办事了。原因二,文化环境,行为模式是塑造出来的。如果从小到大的环境都是被“按我说的做”,长此以往,接受指示的人就彻底沦为了机器 。他们丝毫不会关心,这项工作空间会带来何种变化,更不用说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了。
第九个陷阱是思维静态化,会看不见时代进步所产生的新机会。这种情况企业可能会因此错过革新的机会,产生无谓的冗余成本。有时候,在新的情况下,过去所面临的总是其实很容易解决,而人们却毫无察觉,并继续在该总是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并持续承受巨大的压力。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最后海外仓的情节,王旭在接手海外仓之后,一直受物流问题、订单管理问题的困扰,却没有发现他弟弟陈路已经初步开发出了一套物流仓储系统,最后偶王旭偶然间得知之后,海外仓项目立马就活了。这便是思维静态化与破除。我们应定期重新审视周边环境,因为在新的情况下,问题很可能可以轻易解决。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阻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9种陷阱。当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就可以好好分辨一下,自己究竟是掉进了哪种陷阱之路。不明白病因,就胡乱开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接下来将介绍本书的第三部分,主要会介绍从这些陷阱中脱身的方法,即本质思考方法。第三部分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应对方法,而是找到应对方法的思维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世上没有万能药。对别人有效的方法,对自己不见得一定有效。把握了这些更本质的东西,同时结合自身的状况与特质,这样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与上一章九个陷阱相对应的,本章提出了九个本质思考的方法,它们是:格式化、剥离、反复溯因、越界、刷新、内省、双层思考、对比分析、定期升级。
首先来介绍第一个方法,格式化,重新构建底层逻辑的模型和框架。明明在努力采取措施,然而却毫无效果,这时应该停下来重新思考一下:现在到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它会成为问题?。如果陷入了思维惰性陷阱,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从零开始重新思考问题,尝试把“常识”、“权威”以及自己“过去的成功经历”放到一边。让局外人参与进来,并提一些问题。重新客观地对现有信息进行审视,这些信息到底是事实,还是意见?信息发送人传递这些信息是否存在特定目的?化整为零,从头开始,表面上这是在走弯路,但有时这其实是最实际的方法。
第二个本质思考方法是,剥离,清理问题背后的利害关系。目标是对于现实的某种规划。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催生现实不断变化,从而使得现实能够成为规划中的样子。现实是人们所努力的依托,也是检验规划是否如期达成的试金石。对于所获得的现实信息,包括计划与实际成果之间存在差异的相关信息,即使听起来不那么让人舒服,人们也必须接受事实,并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仔细思考这些信息的含义。但是,请切记,决策所基于的“事实”一定要是客观的、全面的,而不是被断章取义取出来的“事实”碎片。同样,在处理信息时,一定要注意区别“事实”与“意见”。
本质思考方法三,反复溯因,层层剥开问题的核心。由于对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得不充分(RCA),往往使得人们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问题的现象上,或者说把问题的表面原因当成了根本原因,并对此采取措施。如此,表面上,问题看起来获得了解决,然而很快它又会再次出现。我们必须彻底进行根本原因分析(RCA),在使用进行RCA时,必须正确使用主语、谓语、宾语,注意使用精准的表达方式。必须反复追寻原因,直到问题是出现同一个理由。很多时候,找不到根本原因,完全是因为没有刨根问底。
本质思考方法四,越界,全视角、全方位地构想方法。避免局限陷阱的方法就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去考虑方法。有两个原则需要把握:原则一,做决策时,你不但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还要站在自己的上级(或者说拥有更多权限和决定权的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如果由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会怎么做?同时,也要多参考专家的意见。原则二,不但要根据现状做决策,你也应放眼于更长远的未来,除了功能要求外,还应该考虑到其他非功能要求(可靠性、可维护性、性能、安全等)。切记,一定要避免独自一人做决策,对选择正确的方法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
本质思考方法五,刷新,反复核验和预判形势变化。只要实施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少都会有一些效果显现,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完全解决了问题,有的时候,原问题虽然得到了部分解决,但同时又产生了其他新问题,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孤立陷阱。应对方法就是及时确认现状。采取某种行动之后,你必须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确诊。如果不能正确把握现状,你就无法准确解决问题。并且在采取某项措施之后,情况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之前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再是最优选项,必须在确认现状之后,再考虑下一步措施。
本质思考方法六,内省,平复情绪波动,避免冲动决策。通常,按照如下四个步骤,能大幅度降低情绪波动对决策的负面影响:步骤1,发现自己处于不冷静的状态;步骤2,发现自己处于不冷静状态,不要作任何决策;步骤3,让自己冷静下来;步骤4,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处于冷静状态。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我感觉,不断学着分辨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并且,在采取对策时,要意识到,与其在无法改变的事情上浪费精力,还不如把注意力投向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情之上。
本质思考方法七,双层思考,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查验思考,这更类似于一种元认识能力。对于偏见陷阱,如果能了解大脑有些什么样的习惯,会产生什么样的偏见,那即使已经掉入该陷阱中了,你还是能够判断自己会产生哪种倾向。这样一来,就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做出的决策。
本质思考方法八,对比分析,深度挖掘缺乏责任感的原因。一种很常见的原因是:可能在过去,身患“责任感缺失陷阱”的人们本想自主思考,积极行动,然而却因此受到斥责,被人否定。这样一来,他们就习惯了“不去多想,按命令行事”的行为模式。“责任心”的副作用极大,而且影响深远。如果发现自己染上“整不关已综合征”,那么你必须做出努力,争取及早脱身。
本质思考方法九,定期升级,根据全新环境重新审视问题。思维静态化陷阱与其他陷阱不同,如果感觉自己已经掉入了该陷阱中,那么问题其实已经获得了解决,最重要的是你对问题的认识方式。为了避免掉入这个陷阱,你最好定期对自身的情况与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即使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变化,但周围的环境的改变可能已经解决了问题,或者使问题自身发生的蜕变。我们无法确保过去的对策到现在仍是最优选项。
第四部分介绍本质思考的训练。前面,阐述了妨碍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种种陷阱,也提供了如何从这些陷阱中脱身的逃生术,在第四章中,将介绍一些训练,从而锻炼躲避陷阱的能力。同样也包括九种能力的训练,它们是:假设力、逆向思考力、共情力、信息整理力、图像化能力、定规则能力、知识消化力、数据力、深度思考力。
第一个,我们来谈谈善于提出假设的能力。在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人们会根据事情的本质来衡量其重要程度。对于重要的事情,我们当然应该投入精力,而对于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就没必要费功夫。如果事情进展顺利的话,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如果事情进展不顺利的话,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对这两者进行思考,就能判断这件事情到底重要与否。这种思考能力,就是“善于提出假设的能力”。一件事情,如果进展顺利的结果与进展不顺利的结果之间落差越大,那么越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思维的惰性会让我们更喜欢夸大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带来的危害与损失,而看轻事情进展顺利时带来的利益和好处。那如何提升我们的假设力呢?首先,从思考最佳情况与最坏情况开始。假设范围的大小,能让我们考虑是否要进行“认真思考”。如果能够假设的范围越大,那我们越会认为必须认真进行思考。如果我们缺乏善于假设的能力,假设范围就会变得十分狭窄,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即使思考也没有意义”。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最好稍微多花一点时间,只要能意识到事情发展的最佳情况与最坏情况,事情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其次,从长远的角度来思考某件事情的最佳情况与最坏情况,哪怕我们只多想一步,事情也会发生许多变化。换言之,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只盯着今天,也要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对事物的发展要有预见性。
第二个是逆向思考能力,从未来可能的失败倒推。主动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下自己选择的解决方案会失效,也就是进行反向思考。如果能充分意识到,自己选择的解决方案在某种情况下会失效,那么就能避免机械套用解决方案的问题。
第三个是共情力,不断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怎样才能完全变成另一个人,站在其角度看问题呢?首先要考虑其工作范围、工作权限、工作上的难题等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其次,还要考虑那个人的年龄、职业生涯,甚至家族情况(孩子的教育繁忙、赡养老人辛苦、刚刚结婚)等私人信息。甚至那个人的喜好、兴趣爱好也可以纳入考虑范围。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模拟其做出决策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收获。不过,也要注意,必须严格区分站在自己角度时所思考的东西与站在他人角度所思考的东西。如果模棱两可,弄不清自己到底站在哪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话,反面会将事情复杂化。
第四个是信息整理力,辨别每种信息的类型和属性。首先,要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时候,你必须基于事实。然而,很多观点却伪装成事实的样子出现。可以用电视、网络新闻、报纸、杂志来做练习,培养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辨别能力。其次,要练习正确分辨对方的观点。你要学会分辨哪些表达是对方的主要表达,哪些是情感表达,哪些又是对别人的评价。显然,你不仅要能分辨出对方到底是在生气,还是在悲伤,还要思考对方为什么要生成(或者装作生气),为什么要悲伤(或者是装作悲伤)。第三,我们要学会观察事实。有些报道的确传达了部分事实,也没有进行主观性评述,但未必就真的客观公正 。
第五个是图像化能力,这可以掌握更直观的表达方式。除了语言以外,如果我们能将事物的最终形态,或者最重要的场景以图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弥补语言的局限性。速记方法也是一种利用图像化记忆的方法。
第六个是定规则的能力,要学会不断推演怎么的制度更合理。如果对两行规则感到不满,不要光发牢骚,而要思考如何改变现行规则,也要思考现行规则为何给人们带了了如此多的麻烦。
第七个是知识消化力,要搭建自己的知识库。人们常常自以为懂了,自以为懂了又常常会引发思维惰性。因为自以为懂了以后,人们就不会再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解决这个自以为懂了的问题,什么样的训练会最有效果呢?可以用“自己的维基百科”来进行训练。做法如下:如果碰到新词,你要用自己已经完全理解的词语,对新词语进行解决说明。甚至连那么自已为已经完全理解的词语,仔细推敲起来,你可能也无法做出清晰准确的说明 。
第八个是数据力,探索事件之间的量化关系。为了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与自我剖析能力,我们应该养成习惯,注意收集分析自己生活的相关信息。数据同资本、人才一样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要想在新的时代生存下去,我们必须养成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依托数据采取行动的习惯。
最后一个是深度思考力,基于底层逻辑思考潜在威胁。首先要思考什么样的东西会破坏我们的事业基础,也要思考潜在威胁成真的前提条件,如果条件已经满足,那我们的事业可能就面临危机。同时,本质思考练习不能一次结束,每一季度我们都要反复进行。
以上,便是书中为大家介绍的9种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将这9种训练形成习惯,那我们本质把握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