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东汉时期民族英雄耿恭

说起列奥尼达与斯巴达三百勇士,许多人并不陌生,近年来在各种影视作品与游戏里都时常出现那些穿着红裤衩的裸男,恩~~~或者是铠甲男。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里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数十万大军征战希腊。希腊各个城邦迅速派出军队结成了联军,准备抵御波斯军队的入侵。 防线的最前线设在希腊的温泉关,此处由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300斯巴达士兵和数千联军镇守。由于叛徒的出卖,希腊军队被波斯军队抄到了身后形成围剿之势。紧急关头列奥尼达让联军首先撤退,自己率领300斯巴达士兵死守温泉关断后。 数以十万波斯大军浩浩汤汤蜂拥而至,自知必死的列奥尼达毫不畏惧,在战斗中爆发出惊人的战力。整个战争整整持续了2天,最后列奥尼达和300斯巴达士兵全部阵亡,却干掉了了20000多波斯士兵。先不论历史事实如何,单说电影所表现的故事不可谓不精彩,不可谓不悲壮,男儿的血勇与担当被列奥尼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看完电影后甚至产生了“大丈夫当如此也”感慨。

我有时也会想我中华五千年来是否有也有这么一群英雄,面对千百倍于己的敌人仍面不改色,当死亡来袭扔不弯脊梁。有吗?有!当然有!有太多太多,在这里我要说一说的是节义“古今未有”却在当下鲜为人知不为大汉耻的耿恭与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耿恭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耿弇(yan)的侄子,在公元74年东汉王朝击败匈奴的小弟之一车(jv)师后,担任东汉第一位戊校尉驻守车师后部的金蒲城。这时候匈奴不乐意了,哼,刘家老小子你敢打我小弟,是可忍孰不可忍,怎么不喊我一声,我也要打------恩--不对,拿错稿了,重来。这时候匈奴不乐意了,车师你这臭小子敢背叛你老大我,看我不好好收拾你。公元75年3月,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领两万骑兵攻打车师。耿恭派司马领兵三百人前往援救,却没想到与匈奴骑兵在半路撞了个满怀,全军覆没了,没了汉军的援助车师更不是匈奴的对手,被匈奴一顿胖揍连王都被干掉了。志得意满的左鹿蠡王继而帅军攻打耿恭所在的金蒲城,耿恭当时手下兵不多,面对气势汹汹的匈奴大军却毫不畏惧,亲自登城作战,并箭上涂毒,对匈奴高喊“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果然,匈奴骑兵中箭后,伤口腐烂血流不止,匈奴人开始感到害怕了。当时正赶上天降大雨,耿恭主动率军冒雨出击,把匈奴军揍了个满脸桃花开,只能灰溜溜的跑了。

耿恭料匈奴定会再来,便于五月选定城傍有涧水流过的疏勒城以固守,果然七月匈奴大军又来进攻,耿恭临危不惧,不仅没有后退,还招募数千敢死队直闯敌阵,杀的匈奴军四散奔走,匈奴军强攻不成就想了个阴招,在城下断绝了的涧水。城内唯一的水源被断绝怎办?坐以待毙?当然不是!耿恭的选择是在城内掘井,但最初掘了十五丈仍不见有水,城内将士渴急了只能从马粪中榨水来喝,耿恭在绝境之际想到了西汉将军李广利拔刀刺山有飞泉涌出的故事,便整理衣裳,向井再拜为城内将士祈祷。过了一会儿,井内竟有水奔涌而出,解决了城内缺水的问题。耿恭拜井得水的故事,虽然听着玄幻,但确实是后汉书原文记载,我猜大概是耿恭在掘井得水之后,向城内将士隐瞒了已经掘井得水的事实,这时耿恭当着将士们的面向井再拜后再公布此井出水,如同有神明相助。在迷信的古代社会这种行为无疑可以大大提升己方士气,让士兵真的以为己方有神明相助。好,现在已经得水,下一步怎么办?喝!没错,还不止是喝,耿恭还派将士登上城头泼水给匈奴军看“瞅瞅,瞅瞅,小样!你那点小伎俩根本没用,我们有的是水!”城下匈奴军瞧见了,我了个大去,城内汉军哪里来的水?莫不是汉军真的有神灵相助,我还是先溜了吧。匈奴军再一次撤退了。

在西域耿恭虽两胜匈奴,但汉军的总体形势却在不断恶化,焉耆(yan qi)国和龟兹(qiu ci)国联手干掉了西域都护陈睦,驻扎在车师前国的关宠也被围困在柳中,这时候又赶上汉明帝凉了,统治者们忙着进行性权利的更迭,哪还顾得上正在边关浴血的将士。援军迟迟不来,记吃不记打的车师此时也已离心离德竟又投入了刚把他胖揍了一顿的匈奴的怀抱,并与之联手攻打驻守疏勒城的耿恭,耿恭这次真正的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举目四望皆是敌人,惧乎?不惧!耿恭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多次击退车师匈奴联军,好在当时车师后王的夫人,因为祖先是汉人,经常偷偷的给耿恭一些援助,但一个人的援助在数万大军面前却显得那么乏力,坚守数月之后,耿恭军的粮食已经耗尽,只能烹煮铠甲弓弩,食用上面的筋革,绝境中耿恭麾下将士陆续死去,只剩了几十人。匈奴单于知道耿恭所面临的困境,想招降耿恭,便派使者对耿恭说“你如果愿意投降,便封你当白屋王,还赏给你美女当老婆”在死亡的压迫和权力与美色的诱惑下,耿恭仍不为所动,反而主动引诱匈奴使者登上城墙亲手杀了他,并把他当众给烤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著《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句用典便出自于此。匈奴使者的属官在城下看到这一幕,大哭而去。匈奴单于得知后大怒,更是增兵围城,却迟迟不能攻下。

最初关宠被围便已上书求救,当时汉章帝刚即位,与群臣商议时,司空第五伦认为不应该救援,但有司徒鲍昱(yu)据理力争,其论据十分精彩“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汉章帝听从了鲍昱的建议,派兵7000余人前往救援,援军先是到达柳中,逮着车师国又是一顿胖揍,愣是把匈奴军吓跑了,左右横跳的二五仔车师又一次投降了东汉。这时关宠已经战死,援军将领王蒙等人便想领兵返回,好在当初耿恭派往敦煌领取士兵寒服的军吏范羌正在援军当中,范羌请求救援耿恭,但援军的将领们却不敢再前进了,在范羌的再三请求下,只是分兵两千给范羌,范羌带着这两千援军,从天山北麓冒着数丈深的积雪,历尽艰险才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守军开门迎接与援军抱头痛哭。第二天,耿恭范羌合兵东归,匈奴军尾随追击,汉军只能边战边退,将士们饥寒交迫,困苦不堪,离开时疏勒城守军还剩下二十六人,但在一路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匈奴的袭扰下,等到达玉门关时,只剩了十三人,且都衣衫褴褛,形容枯槁。 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亲自安排十三将士沐浴更衣,并为耿恭上疏请赏。耿恭与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还要再提一下耿恭最后的结局,大家认为耿恭最后的结局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受到朝廷的大力封赏后,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从此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不,这是童话的结局,而历史的真相却让人无比心寒,耿恭最后竟因小人陷害,蒙冤下狱,被免除官职,其罪名竟是不忧军事,被诏怨望。最后,耿恭在家中郁郁而死,令人叹惋。

一千九百多年的时光如长河匆匆而过,耿恭的事迹就像投入其中的一颗小小石子,在激起一朵时代的浪花后便消失无踪。当下,与列奥尼达的名声大噪完全相反,英勇节义犹有过之的耿恭却名声不显,我尝试在网络上寻找资料并查阅了相关文献,希望可以找得到耿恭在今天默默无闻的原因,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诸位看官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中与我讨论。在极重门第东汉时期,要想了解一个人就不得不考虑他的出身,耿恭出身于东汉六大家族之一的耿氏家族,他的大伯便是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四的耿弇,早在光武帝刘秀还是诸多反王义军中不起眼的一员时,耿氏老爷子耿况便带其子耿弇兄弟六人投效刘秀,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举宗为国,在滔锋饮血中成为朝之肱骨,仅耿弇一人便有“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的记载。在跟随光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以耿况父子为核心的河北集团成为统治集团的主要力量,然好景不长,在东汉建立后不久,功高震主河北集团被光武帝本家所代表南阳集团排挤,被迫退出统治核心。耿氏家族军权被夺,并几乎丧失出师的机会,家族势力基本退出中央。然而到了汉明帝时期,由于匈奴屡犯边境,耿恭所在耿氏家族第三代便将目光投向边防,其家族中坚力量也渐渐从中央向边境地区转移,之后更是在东汉王朝灭亡北匈奴的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能有的看官要问了,瑾瑜你是不是搞错了,率领大军扫灭北匈奴的不是车骑将军窦宪吗,跟耿氏有什么关系?确实东汉两征匈奴的主帅都是窦氏,燕然勒石青史留名的也是窦宪,但其实窦宪也只不过是仗着皇帝大舅哥的身份挂了个主帅,平时搞搞宣传和后勤罢了,在具体军事行动中,起决定性力量的都是耿氏,真正的硬仗也都是耿氏打的,例如提出以夷制夷以夷伐夷的平定西域基本方针策略的是耿国、耿秉,冲锋陷阵血洒疆场的有耿夔(kui)耿溥(pu)等人,多说一句,耿溥是耿恭的儿子,后在平定羌族叛乱中战死。平灭北匈奴后,耿氏家族便在东汉边境扎下了根,其家族子弟世代为将且多出任边防武职,驻守国门。要知道,在东汉时期,外戚当权可谓一大特色,而以军功为立身之本与中央统治集团较为疏远的耿氏家族少有凭借外戚身份上位的机会。在东汉六大家族中,耿氏是唯一一个没出过皇后的家族,在东汉二百余年间也仅出过一位王妃和三位尚公主,远不及其他五大家族。在极重血缘的当时,耿氏家族与东汉皇族之间的关系无疑是相对疏远的,虽耿氏子弟凭借自身的智勇忠义打破了古人“三世为将必败”的谶(chèn)言,达到了了“遂与汉兴衰云”的境界,但在东汉统治集团眼中,耿氏始终都是一个外人,而且这个外人功劳太大,压制防范尚怕来不及,又怎么会宣扬他的节义与功劳呢?更惨的,东汉末年,曹操挟持天子,耿氏最后的余晖耿纪为护汉怍起兵诛曹,无奈曹操势大,兵败后被夷灭三族。在东汉末年耿氏家族本就已经衰落,耿纪诛曹失败更是给耿氏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至此曾经辉煌的耿氏家族唯剩耿援之孙耿弘一支于历史之中默默无闻。耿纪最后义举虽成全了耿氏家族的忠汉之名,但在曹魏统治者眼中却与反贼无异,在大汉正统观念深入人心的当时,曹魏既欲篡汉且得位不正,自然就有所心虚,那么忠汉反曹的耿氏家族曾经的种种事迹必然会被曹魏统治者刻意隐藏甚至篡改,耿恭乃至耿氏家族在后世名声不显也就不难理解了。

于外交,耿恭堪比班超,于气节,耿恭不输苏武。虽然历代统治者对耿恭的壮举与节义未予以足够重视,然而同代人却给予了最中肯的评价。班固在《耿恭守疏勒城赋》中言其“日兮月兮厄重围”,以赞颂耿恭的坚毅与果勇;中郎将郑众以“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对其节义予以肯定。大司徒鲍昱以为“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后来范晔更是在为耿恭作传感叹道“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在今天无论书本还是网络,都少见耿恭的身影,我在偶然得知耿恭的事迹后,内心激荡,久久不能平复,我们的民族英雄不应该这样默默无闻!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一千九百多年前,有这么一位可敬又可爱人,誓守国门,九死不退,在拖着满是伤痕的身躯生还后,不仅没有享受到英雄应有的待遇,反而蒙冤下狱只能郁郁而终,之后更是被扫进历史的角落不被人所知,承受千年的孤寂。在这里,我不求其他,只求英雄不再无闻。

最后的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吐槽一下。2019年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我的亲老天爷啊,满满的抗日神剧的既视感,从名称、剧情到一些细节都槽点满满,简直让身为原著党的我痛心疾首。你们想宣传英雄的事迹是好事,但也请尊重一下历史好吗!架空历史怎么拍都无所谓,但对于真实历史人物事迹的翻拍可不能随心所欲啊,耿恭的事迹历史文献记载本就不多,《后汉书》的《耿弇传》中关于耿恭的部分也不过两千余言,我知道不加演义仅凭这么稀少的资料拍不成一部电影,但正是因为历史记载不多,那有对于史书明确记载的事迹你们就别去篡改了啊,我们真的希望能在荧幕上看到一个真实的英雄形象。现在有许多人把电影电视剧中所展现的历史人物形象与事迹信以为真,却不知好多都只是为了追求收视率而被篡改的面目全非的历史,不得不承认影视作品比零散难懂的古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我希望大佬们拍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时候多翻翻古籍,为观众呈现一个相对真实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一谈东汉时期民族英雄耿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