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缘起
今天,我仍记得自己高考填报志愿时的一个想法:坚决不报师范院校。理由是,读师范面太窄将来不好选择。因为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没有参考,没有指导,我就自己凭着感觉填报了志愿。
毕业后,我考了教师资格证,但是由于是非师范生一直也没有被某一所学校看中签约,为了减轻家中负担,我一毕业就先找了一份工作,准备骑驴找马。毕业三年后,我通过公开招考回到了家乡的一所学校。但是,从教不到一年,我就陷入了职业倦怠……
就是在这职业倦怠期开始不到半年的时候,一次外出培训,我听了廖素婷老师的一堂课,这堂课让我心潮澎湃,直呼“这才是好课”!然后通过廖素婷老师的博客跟她有了互动,她给我推荐了黄厚江老师和王君老师,说她师从他们二人,如果我感兴趣可以读读他们的书。
我的职业阅读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从读王君老师的博客开始,这是2013年11月25日。
从此,阅读让我爱上了教育,爱上了语文课,也让我感受到了幸福。
我的自主阅读让我真正领略到了读书的乐趣,而这种乐是学生时代从未有过的。阅读还让我的视野更开阔了。
我从读王君老师的文章开始,从王君老师的文章中逐渐识得更多的教育名家,黄厚江老师、王开东老师、肖培东老师、李镇西老师、王栋生老师、余映潮老师、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在这些老师的著作中,我看到了教育的美好!接下来,说说我所读的影响我最大的几位老师的文章或书。
(二)阅读王君
王君老师的新浪博客,我从第一篇开始读,一路恶补,追至最近的一篇,然后开始跟着读。王君老师的新浪博客,文章大致有这么几类:课堂实录与教学设计,文本解读,“向我的天空致敬”系列人物“传记”(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但这些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班主任的教育叙事等。
第一次读到课堂实录就是在王君老师的博客上,在她的课堂实录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这是我从未见过的课堂。课堂的脉络特别清晰,而我自己的课堂呢,几乎没有这样的线条;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很精辟,而我呢,说话随意行很大,想到什么说什么;学生常常能在老师的一个提问下,说出多元化的见解,而我的课堂上,学生站起来后却难以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我就从这些课堂实录中摸索着整理出教学设计在自己的班里上课,依葫芦画瓢终归是抓不住精髓的,但这照猫画虎的课还是让学生上得很开心。学生上课高兴了,我自己也很高兴。
也是在王君老师的博客中,我第一次知道了“文本解读”。读过这些文本解读后才发现,自己上了12年的语文课,那些课文其实都没有读得这么精彩。比如自己读书时候最不喜欢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这一段要背诵,当年背得厌恶至极,因为根本没欣赏出美来,致使我读书时代只要看见鲁迅的文章就头疼,超级不喜欢。而当我在王君老师的文本解读中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后,才第一次打消了对鲁迅作品的那种敬而远之甚至有些厌烦的心理,在她的解读中,我细细体味,才发现真的不是自己上学时老师所讲的这篇文章是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鲁迅在文中传达的分明就是怀念,不仅百草园是鲁迅的怀念,三味书屋也是。三味书屋虽然有约束,但我后来觉得,这约束何尝不也是作者的怀念之一?成长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于是,百草园的无忧无虑,三味书屋中先生的严厉,其实都是作者在动荡年代里最温馨的回忆。还有《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等解读,都一再刷新这我对鲁迅作品的认识,我的感受就是,此前我没上过真正的语文课,我的语文学习是在自己成为语文教师后才开始的。
王君老师的博客几乎每日一篇,而且发布时间都很早,清晨四点或五点获六点。在读完她所有的博文后,我才知道,王老师在重庆的时候是习惯熬夜的,熬夜写作,夜跑(每日长跑,天天坚持);她从重庆的农村学校走到重庆外国语学校,然后走到北京人大附中;她到北京后作息时间却调整了,每天早睡早起,早起读书写作晨跑,日耕不辍。即使今天,我并不能记起她所有的文章内容,但是我知道,她做什么事都很勤奋。在读她的文章后,我也开始了向她学习的路,我开始读纸质书(书都是王君老师文章中提到的),开始写作(写自己的教学心得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
这种读书写作的觉醒在一次全县的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让我再一次坚定了信心。因为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尽管当时只做了不到10个月),但是,那次基本功大赛让我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限时写作我只用了25分钟便完成了,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让我内心澎湃不已。然后,综合朗诵、书法、写作等项目得分,我得到了一等奖。这次的获奖,我心里很清楚,是阅读是平日坚持的写作的成果。我再一次明白,阅读和写作的意义:它们让我感受到了幸福,让我找到了教育的美好!
(三)阅读余映潮
余映潮老师,是我在王君老师的文章中知道的。读余映潮老师的书,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局限。
余老师的文章每一篇都很严谨。他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很典雅。
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很扎实,课课有干货,每一课学生都会有看得见的收获。
但是,我由于专业上的缺乏,读余老师的书读得很艰难,所以暂时放下了。但是,我对自己说:回头找到思路了还是得读。
(四)阅读吴非
吴非老师我也是从王君老师文中读到的。然后就把能买到的吴非老师的书都买了:《前方是什么》《不跪着教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致青年教师》,然后一本一本地读。
如果说王君老师和余映潮老师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课堂是教学技能方面的,那么,吴非老师给我的最大的影响就是:我能更客观地看待考试和考试分数(当然包括我现在所处的教育系统内的排名),让我对学生对教育有了悲悯之心,让我坚定了要做一名坚守常识和真理的老师。
因为吴非老师的书,我不再为期末考试的成绩过分焦虑。我懂得了每一个学生都不一样,天分不一,怎可有一样的结果。于是我对学生有了温柔的目光,如果学生是一颗颗种子,我学着给每一粒种子一样的“阳光雨露”,但是不求他们结一样的果实。我对学生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可以让你多一个出路的选择;读不好书不喜欢读书也没关系,但是只要你认真对待了,那么将来你也一样会找到自己的出路,因为你不擅长的事你都能认真对待,遇到你擅长的事了你肯定也会认真对待,何愁不成?这种认知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找到了安全感,师生关系较为融洽,课堂教学也变得默契了些。
吴非老师的书还让我对现在的教育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身边的一味追求排名位次和成绩的教育不是真教育,我也许无力改变什么,但是至少我要改变我自己,多关注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少在意最后能不在意县里的名次。
《致青年教师》一书对我影响尤其大,吴非老师说,青年教师在学校里不要掺和派系,只管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文研究自己的课堂……我是时时提醒自己这一点的,如果说今天的我有了一些小的收获,都是因为我秉承这一提醒,从而少了很多纠葛,才能在阅读和钻研教学上有很好的氛围。
吴非老师于我,是指引是方向。
(五)阅读肖培东
读肖培东老师开始得较晚,因为他的书来得也晚。但是一读就再也难以放下。
他的一本《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让我在教学上再次提升一个层次。当年读余映潮老师的书,感觉虽好却感到困惑;而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实”(跟读余映潮老师的书的感觉有相似之处),但是没有感觉到很困惑。
肖老师的课堂很干净,紧贴文本,几乎无拓展,但是仍然让你觉得这课堂是饱满的。他的课堂很重视读,跟看余映潮老师和王君老师的课例一样的感觉。于是,我再一次感受了语文课读的魅力。
肖老师的书给我的收获是课堂教学上的,我深知自己并无天分,但是若能扎扎实实地成为“教书匠”,教会学生读书,也算是不误人子弟。
(六)寻找理想教育
在以上几位老师之后,李镇西老师和王开东老师的文字让我开始了寻找理想教育的追寻。
李镇西老师的文章转战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后,我在每日的阅读中读到了一个名词“新教育”。因为那一篇文章《李镇西:让梦想开花——我和“新教育实验”》,我知道了“新教育”的一些些,读着读着,我忍不住了,以“新教育”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把搜索到的内容都读了,然后在当当上买了朱永新老师的一系列书。读罢慨叹:我所在的地区居然没有“新教育”实验学校……
但是,我太想试试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美哉!于是,恰好在2016年的9月,我第一次做七年级的班主任,我在我的教室里做了一件事:全班共读一本书。学校图书室的书太过陈旧,所以我就用了一种方式:给学生送一本书(书都是从新阅读研究所编制的推荐书目中挑选的)作为生日礼物,这样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本书(农村学校,学生的父母都没有给孩子买课外读物的意识,学生除了课本几乎是不读书的),然后引导他们交换书本读。奈何这个班的学生底子实在太差,读书的事推动得很艰难。
2017年9月,阴差阳错地我居然被留任七年级,做了一个选拔班级的班主任和语文历史老师。这个班的底子较上一个班级会好一些,于是我再一次尝试,这一次我把晨诵、午读、暮省都做了。因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的限制,日日定时晨诵很难,于是我调整为每日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进行晨诵积累;午读,想要一起在同一时间读同一本书也不太现实,于是改成一段时间内完成某一本书的阅读(书我还继续送,也要求学生自己利用零花钱买);暮省则集中在晚自习完成。实施至今,困难重重 ,没有放弃,但是被迫做了大的调整:减少了频率(原因是我一个人主持准备,精力有限;还有学生的其他学科任务过重)。
2017年我发现了王开东老师的微信公众号,王老师日更一文,我就日读一文。王老师的文章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因为他的文章总是关注当下实事,且无论谈及何事都能从中引发教育的思考。2018年12月15日,打开微信读到的是《那些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就是这篇文章,我又认识了一个新名词“南明教育”,因为这篇文章,我再一次以一个关键词去认识一个新名词“南明教育”。读罢那些搜索出来的资料,我再一次慨叹:我所在的地区没有……可是,王开东老师笔下的“南明教育”又给了我一个逐梦的理由。
写这篇文章前,我刚安顿好三岁的女儿睡下,拿出手机读三天没来得及读的公众号。首先翻的就是王开东老师的,《不收礼为何要成为老师的底线?》一文首先夺取我的青睐,才读两行,“南明”又一次出现在文中,这次提的是“南明晨山学校”,我停下阅读,再次以一个关键词去认识一个名词“南明晨山学校”。在“南明教育简介”中发现,南明教育居然跟我之前读到的“新教育”是一脉相承,然后发现了“南明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然后翻到了“南明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招生简章(2015版)”,然后就立即决定要进南师院学习,读罢入学申请须知后立即开始在上写这篇个人阅读史。
从开始写下第一个字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不是阅读,我不可能走出职业倦怠;如果不是阅读,我不可能知道教育的美好姿态;如果不是阅读,我不可能知道“南明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如果不是阅读,我不会对“南明教育”这样的教育形态产生兴趣然后渴望着自己也能过上这样的幸福教育生活……
我想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不为别的,只为自己能和学生在教育中都能感受到教育之美,只为自己能给学生好一点再好一点的指导和引领。特别是当我自己也成为母亲之后,感受更为深刻,因为我自己是多么期待自己的孩子遇到好的老师受到好的教育,那我又如何能懈怠?我必须不停地阅读学习提升自己,可是我仍然希望得到一些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就在三个小时前,我终于寻到了这样一次系统学习的机会――南明教育网络师范学院。
大学毕业十年,从教六年余,因为阅读,我看到了理想教育的面貌,我让自己循着理想教育的方向前行;因为阅读,五年来我一直心怀憧憬,没有了倦怠;在阅读中,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踏实与幸福;我想通过阅读通过系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的教室里多一些真教育。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