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美素人:鹏哥,你自己写的文章怎么没放朋友圈呢,不是写了四十多篇了吗?
鹏哥:我自己的文章写得比较随意,想着自己写写,书课(研习社)的会员们看看就罢了。也没想让更多人知道,可能他们也不感兴趣。但你这么一提,我倒觉得可以更用心一点,发出来给同路人看看。
觉美素人:如果不发出来,就会觉得随便写写就好,如果发出来,就会多一点要优化文章的心思。如果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就利用这点“惭愧心”促使自己更用心地写作。其实发出来,并不会为了迎合读者而让文章改了画风,这种时候保持本心本真就好,说你想说,写你所想。
鹏哥:是的,以后发出来吸引同频的人。
觉美素人:写文首先得接纳自己,我也是这样,刚开始写作时,发现圈里高手如云,但我没法成为别人,只能多读(扩容),多写(练习),熟能生巧。我很清楚自己的文章有瑕疵,但还是要发出来,因为我不可能一次性把想表达的东西,完整无漏地表达清楚,之后还可以一遍遍地读和改。
鹏哥:是的,永远没有谁一开始就站在顶端,我们不是要比别人写得多好,只要做更好的自己,自己有进步就行。
觉美素人:对的。另外,看书不一定非得都看懂,最初都是似懂非懂,能意会不能言传,但只要坚持多读,就会越来越懂。
鹏哥:是的,我觉得看书最重要的是潜意识输入,能意会说明受到影响了,产生作用了,言传是输出了,表达了。如果不能精准表达,说明没完全意会,如果能精准表达,说明对掌握的东西基本成熟了。所以,书课(研习社)的阅读、写作、演讲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觉美素人:认同!在读中意会,在写中言传,如果写作时不善于言传,一方面是炼字不够(技能),储量不够(内容),一方面是知道的观点,没有在生活中对应、体悟、检验,可见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学知识,如果只是知而不用,就只是一个“知道分子”。阅读、写作、演讲,固然是学习的闭环,但与生活分不开,也就是说生活或世间,是我们的修行道场。用心生活,才能写出引发同频的好文章。
这是前天与鹏哥的聊天内容。
这让我想到一个久远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的声呐系统,在太平洋执行水下潜艇监听任务时,无意中记录了各种鲸类发出的声音,并将这些监听到的“鲸歌” 转交给科学家们。
1992年,美国的海洋哺乳生物学家威廉.瓦特金斯博士,对这些录音进行分析时,一张鲸鱼的声音频率图引起了他的注意。
通常,蓝鲸的频率为10-39赫兹,长须鲸为20赫兹,这个频率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是这张图显示的频率高达52赫兹,也就是说,在其他鲸鱼眼里,这只发出52赫兹频率的鲸鱼就像一个哑巴,发出的声音不能被其他鲸鱼听见。
人们为这位孤独的游吟歌手取名Alice,并对它持续追踪二十多年。追踪记录显示,Alice一直在大海中歌唱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管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却不知疲倦。
Alice没有鱼群,没有同类,但它从未放弃,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一直呐喊二十多年,终于在2010年,加州福尼亚沿海的传感器,接收到了和沃特金斯博士所追踪到的相同频率的鲸歌。
这是一个用发声寻找同类的故事,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有关频率共振的故事,尽管这期间相隔数十年。
Alice的吟唱,在别的鲸类眼中相当于哑巴,但别的鲸类声音,在Alice眼中却是干扰。即便如此,Alice还是锲而不舍地持续高歌。我们是人类,只能代入人类对此类情景的感受和情绪,并将之理解为永恒的孤独,我们始终不知道Alice到底是依靠什么力量持之以恒地游吟。但Alice的故事无疑是那些心存孤岛的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Alice,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我们又远比Alice幸运,因为我们有更高效、更便捷的平台和工具,我们有更多元化的频率呈现方式,最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孤身一人。
如果Alice的吟唱传递的是一种信息,它十年如一日的内驱力就是它的能量。
能量的变化催生出信息的呈象,信息的记录和传递又靠能量来支撑。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均由能量和信息组成,每个生物个体也由能量和信息组成,包括动物、植物、人类,甚至一杯水。
《元灵心经》里有言:一体生二相,二相为阴阳;阴阳幻化生气灵,气灵相感而有形。道家把一切能量状态称为“气”,把一切信息状态称为“灵”。
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小宇宙,身体是能量,精神是信息。身体的能量包括:食物摄入、呼吸的轻清之气、六识感知世界再经由大脑解码形成的认知,精神的信息就是对世间万物感知和学习的对外反馈,这种反馈通常为语言或文字,图像,还有情绪。刘慈欣老师科幻著作中的三体人没有口腔,他们的信息都是用脑电波传播和交流。
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能量波就是我们常说的“磁场”,信息波就有很多种了,比如“声波”、“光波”、“无线电波”。
“波”的共振,就是两个能量体,或者说一个能量生发体和一个能量受体之间的信号频率统一,所以Alice 52赫兹的声音只能被另一个52赫兹的鲸鱼接收到,并实现同频。
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也一直共振,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我们发出的精神信号微弱,就要从身体能量切入。代入写作这件事,精神的输出微弱,说明身体的能量需要补充和调整,用阅读补充,用正念调整。
鹏哥对自己发文有顾虑,说明他内心对写作一事比较慎重,并且重于求精,如果文章不能让自己满意,就不能发出来。这种态度令人欣赏,我自己发文,也是尽己所能不发一些没有意义的水文,虽然写作是和自己对话,但如果能利众那是再好不过的。
很多人的自修都是从写作开始的,尽管修行是一个人的事,但在修行过程中,在文章品质追求方面,少有人能持之以恒地做到慎独。
文章出众的前提得先入众,离“众”近一点,至少从物理距离上更容易实现同频,入众不代表要从众,但我们可以借助外部力量,从文友或朋友那里得到反馈。而这些反馈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了我们更多的视角,这对于文章观点的阐述大有助益。
写作水平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跃千里,但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贵在坚持。
为什么说我们比Alice幸运,Alice的信息传递全靠自己亲力亲为,而我们因为互联网的便捷,都不用去思考由0到1变化组合的二进制语言,我们只需要把自己所读、所思、所习变成实体文字,借由互联网传递出去,就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高效的同频共振。
“波”除了共振,还要叠加。应该说,波的大量叠加,促成了波的共振。
Alice或许天生理解“波”的叠加,所以,就形成了它锲而不舍的内驱力。我们只要在对的事情上持之以恒,并相信它的意义所在,然后有效地传播出去,就一定能吸引同道中人。
祝福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