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连环画课文教学反思

低年级课本以全文注音为主,但是全文注音,存在潜在弊端——学生可能过于依赖拼音,认为阅读时候拼音是不可或缺的,导致在阅读时候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不关注上下文语境。

部编教材在全注音的一年级上下,二年级上,都安排了连环画课文。一上安排了一篇《小蜗牛》,主要引导学生借助图画猜读生字,文中“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以及“蘑菇”没有注音,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推测生字。一下安排了《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两篇连环画课文,《咕咚》中未标注拼音的生字有“咕、咚、吓、鹿、象、拦”,《小壁虎借尾巴》中未标注拼音的生字有“墙、蚊、咬、赶、房、转”。一下这些生字,除了鼓励学生继续借助图画学习,还引导学生借助其他手段学习。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课本中的连环画采用的不是全文注音的方式,而只给部分难字注音。其中个别不认识的汉字不注音,给学生提供猜读的机会。这些没有注音的难字,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学生可以借助某种方法猜读的字,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手段来学习。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多角度思考,调动生活经验,尝试运用阅读策略,学生完全有可能推测出某些字词的音和义。而且,学生在此过程中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我不认识的字,课文里没有注音的字,我也能想办法自己认识。”这样做,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乐趣,使阅读变成一件富有挑战、富有乐趣的事情。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效率、效果等各方面因素,缺乏对孩子的引导耐心,往往直接教给他们,或鼓励他们查字典……没有充分理解编者意图,也没有充分为学生考虑,没有实现各方面价值。

读了教育名家写的文章,以及部编教材人文主题、编排意图等之后,我开始反思,我们一线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提高猜读效率,培养识字兴趣且科学充分使用教材呢?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有很多办法来解决,可以运用多种策略认识生字,如可以借助图画、借助上下文语境、借助生活经验以及借助汉字的构字特点猜读汉字。

1.借助图画猜读

图文对应是连环画课文的重要特征。这种图文对照的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帮助理解文意,也包括了提示字词的读音,特别是常用名词和动词的读音。例如一上《小蜗牛》中的“蘑菇”,一下《咕咚》中的“鹿”、“象”等,都可以直接借助插图推测出字的读音。

2.借助汉字的构字特点猜读

课本编排让学生在一年级就了解一些构字规律,为自主能够识字打下了一定基础。在阅读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生字,可以借助汉字的构字特点大体推断出字音或字义。例如,《咕咚》一课中的“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的“蚊”,都是符合形声字构字规律,既知音,又解义。

3.借助上下文语境猜读

记得第一次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是《树和喜鹊》一课,理解“孤单”的意思。

《咕咚》一课,“咕咚”一词所在的句子是:“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学生在读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很难判断这是两个什么字。但是,当读完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拟声词,代表一种声音。

《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咬”,“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读到前一句的时候,学生可能还不能确认生字“咬”是什么字,但是从下文可知,小壁虎的尾巴断了,结合插图,可以推测它的尾巴应该是被蛇“咬”断的。

4.借助已有认知经验猜读

借助已知经验,就是常见的口语运用。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的“墙”和“房”没有注音,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识。它们所在的语境是词语“墙角”“房檐”,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口语词,是学生了解的生活概念。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小壁虎经常在墙角或房檐下爬来爬去,学生可以大体推测出“墙”和“房”是什么字。

5.大胆交流。

学生对于汉字的猜测,不一定第一次就十分准确。在确定不认识的字究竟是什么字之前,学生一定会经历一个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到最后也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如果学生能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而学会今后可以怎样处理类似的问题。

实际中,学生通常并不是单独运用某种策略,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如“拦”字,学生先观察字的结构,利用形声字规律,推测出可能是“拦”;然后观察图画,看出野牛是站在其他动物的前面,挡住了其他动物的去路。两种不同方法推测出来的结果是吻合的,由此便可以印证自己最初的猜想。

看完专家对于课本编排意图的解读,以及教参的教学建议,联系自己过去的教学,我思考到了这些,接下来如果再遇到连环画课文,要充分使用教材,让学生的识字充分调动,能灵活运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低年级连环画课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