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养女,百家求”


孙博士说法的第81篇原创文章

这是孙博士家的真实故事。

昨天的《年少时,你有没想过,小孩是怎么造出来的》(点蓝字可看)投票调查情况如下:

截至目前,对你几岁开始想人是怎么造出来的问题,参与投票的,50%的人选择7-12岁,6%的人从来没想过。

今天,顺着昨天的故事,继续聊。不保证不跑题。

涉及观点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如认为孙博士观点错误,请在文章后留言。

昨天《年少时,你有没想过,小孩是怎么造出来的》,聊到母亲17岁左右,有很多人来提亲。

母亲补充说,不要看我那时候,身体比较弱,但其实是一家养女,百家求。

听到这,自己有点纳闷。那时候,为啥1个女孩,会有很多人家来提亲?

为想清这个问题,先看下,这个求,或提亲的意思。

以自己的理解,求,包含两层含义。

1是,多个男性,向1个女性发出结婚请求;

2是,男性需要支付聘礼。不能空手求。

难道那时候,男女比例,也失调么?

有数据显示,自然的男女出生比例,是105:100。

母亲那个年代,政府对人口出生,没有人为干预。这样看来,适婚男性还是会比女性多一些。

所以,女性更稀缺,婚姻市场上需要求。

如果有男性不主动去求,就会成为光棍。因为女性数量不够。

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女性,要嫁到男方家;女儿嫁出去,父母养育女儿的花费,等于纯粹为男方家庭做贡献。

难道是因此,需要,求女方家?

就是说,父母将女儿养大成人,而这个女儿,不仅是普通的劳动力,还能生孩子,具有生育价值。

费老大劲,养了这么个女儿,所以得要男方求。怎么求?自然不能空口求,得有聘礼。

写到这里,才算明白,男方求的,其实不是女孩本人,而是女孩的父母。

这里,忽然想起,自己结婚,都没有告知父母。在《看一秒就沦陷,是什么感觉》中有提及。

John总自然也没有给父母聘礼。回头得让他补上一份。否则,等于让John总白占了孙博士父母的便宜。

写到这,还想起另外一件事。

有一位亲戚的祖辈,生了好多孩子,最小的是女儿,家里就把她送养给了别人。

据说送养的原因是,在他们当地,嫁女儿,需要陪很多的嫁妆。为了避免嫁妆的支出,所以索性就不要女儿了。

想想这种高额陪嫁的现象,不太合逻辑。

把女儿养大成人,嫁出去,单从账面上看,本来就亏本了。如果还要陪高额嫁妆,就亏得更多。因此,索性送养掉。


还记得,在外婆那个年代,有不少童养媳。就是女孩子几岁的时候,给到婆家,在婆家带大。长大以后再成亲。

这样,童养媳的娘家,就不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将女孩养大。

孙博士有印象,如果谁说,农村的某位女性,就像童养媳,那意思一定是,她非常受婆婆的虐待。

一个女孩子若被送做童养媳养,婆婆家,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抚养成本,多半会令童养媳少吃多做。所以,童养媳一般都过得很惨。

写到这里,心里顿时感到,万分庆幸:还好自己小时候,没有被奶奶悄悄送出去,给人做童养媳。

母亲不想找有正式工作的对象,就想找一个裁缝。

孙博士问母亲,后来怎么和父亲对接上的?

母亲说,我和你外婆,在外婆娘家村上一个家庭,做裁缝。那位东家看到我,就问外婆,你的女儿这么大了,说亲了没有?

孙博士问母亲,那时你多大?

母亲说,差不多17岁。

孙博士说,17岁就说那么大?

母亲说,那时候就是这样。17岁,不说亲,就嫌大。

孙博士心想,怪不得,在孙博士才18岁时,母亲就特别担心女儿嫁不出去,到处托人去说亲。

《看一秒就沦陷,是什么感觉》对此曾有提及。

现如今,很多人,不分男女,30多岁40岁不找朋友,都不急。

想想自己18岁那个年龄,还是挺希望找到男朋友。不然,也不至于,当年看工程师第一眼,就彻底沦陷。

有时候,心里琢磨,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很多现代人,无论男女,都没有多少找对象的意愿?

记得,在考察有些女性,确实没有过男朋友后,自己曾私下粗野地问过不止1位女生:

难道,作为生物体,你没有那方面的需求么?

这么粗野的问题,自然不能得到回答。

也许,无需回答,就能出逻辑地推导出:


至少他们这方面的需求,还没有达到,需要求偶的地步。

曾看过一份资料,大意是说,现在诸如互联网、游戏、电影、电视等娱乐活动,也能让人产生大量的多巴胺。

仔细想想,感觉娱乐活动的增加,未必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更根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会不会和人口的城市化有关?

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定居在城市。而城市,属于陌生人社会,不同于农村的熟人社会。

在农村,母亲年轻时的那个年代,17岁没有对象,就被认为是大姑娘。

生活在农村的男女青年,尤其是女性,不仅会有,来自朝夕相处的家人的压力,还会有同村其他熟人的舆论压力。

农村,如果有女性,胆敢挑战这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估计在整个村都抬不起头。

低头、抬头,都要被人骂,嫁不出去的姑娘。

农村妇女的长舌及眼神,杀伤力极大。

相反,在城市,大家相互之间,算处于一个陌生人的世界。

隔壁邻居根本不认识,且不要说,不结婚没人管,不会有外界的舆论压力。


就算有人,在自己家里,挂了很久,都没人能知道。


抱歉又扯得太远了。

说回母亲相亲的事。

母亲继续回忆:

外婆回答那位东家,我女儿没说亲呢。她不肯找其他人,一心想找一个裁缝。

东家就说,我弟媳妇的哥哥,在一个厂里做裁缝。要不就说给他吧?

母亲说,当时,我就蛮同意。

以前的裁缝,挺吃香,而且东家还说,你爸有工作单位。

母亲继续说,我心想,以后我也可以,跟着去单位工作。谁曾想到,你爸只是厂里的临时工。上当了。

这时,孙博士才恍然大悟。

母亲之前说,不喜欢有工作单位的人,其实不包括在服装厂工作的人。因为那种人,凭着裁缝手艺,母亲无法投靠对方。

所以,当得知父亲是裁缝,还有工作单位,母亲欣然同意。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故事未完  待续)

欢迎大伙儿积极参与以下调查:

妨碍年轻人早结婚最重要的原因(单选)

现代人平均寿命长

自我意识强,不远受他人的束缚

社会舆论再无法发生重大影响

房价太高 没钱买房结婚

养老金的祸,没人需要养儿防老

受文化教育高

其他

投票


看完文章,有什么想法,要不,聊几句再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家养女,百家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