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 Guan读-依恋关系

#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不同类型依恋模式,和它们的表现

1. 婴儿从早期的与父母互动的经验当中,学到了「哪些可以引起父母的调谐性的反应」,并且把它们纳入自己的「规则」当中,从而塑造他们的内部工作模式,决定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事件」可能让安全型的婴儿转变成为不安全型的成人;另一方面,不安全型的婴儿,也有可能转变成为安全依恋的成人(婚姻可能是重要的转机)——这种安全的依恋,被略带点心酸地称为「挣来的安全」

2. 【回避/冷漠型】被描述为「不太显眼的隔离」。

能够探索周围世界,看起来独立不粘人——仅从这点来讲,可能被描述为「省心好带」,但他们始终排斥依恋行为、回避与母亲建立联系,有可能出于早年母亲的忽视或者过度的入侵和/制;表面平静,内心是被自动压抑下去的痛苦。

这也呼应了回避冷漠型的认知:对他们来说,看起来如何很重要,感受如何不重要。

意识层面,他们认为自己是好的/强大的/完善的,其他人是脆弱的/不足的;在无意识层面,自己却是恐惧的/自我有缺陷的/无助的但不值得的,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可能是拒绝/惩罚的——这共同造成了他们的依恋策略是「保持距离,自我依赖」

3. 如果回避是不明显的隔离,那么【矛盾/迷恋型】或许是「过于明显的黏腻」。

回避型婴儿专注于探索,对依恋好像没有需求;矛盾型的婴儿好像只能随时关注母亲,无法安心探索。他们需要不断在粘人和愤怒之间摆荡,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却又常常受挫。父母看上去常常身处重负之下,并且会记起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的愤怒。

【迷恋】在于,一方面亲密是有希望获得的,但另一方面这种亲密随时可能会失去。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在恋爱当中不断地确认/测试,你是不是爱我。

临床当中,这类个案的讲述可能会让人疑惑,抓不住重点,摸不着头脑。也有可能看上去愤怒而脆弱,显得特别无助。

4. 【混乱型】带着严重的丧失或创伤的伤痕,表现有无法解释的恐惧、无能为力的沉默焦躁、卡住。

长大一些,可能表现为努力去照顾父母,与父母的角色颠倒,也可能表现出直接的控制、攻击性、惩罚(如对父母态度极其恶劣)——他们需要保有控制感,通过承担父母的角色,来保持与父母的亲近,同时处理来自父母的威胁。

我大概「知道了」一些混乱型婴儿或成人会有的表现,但感到自己难以「体会」、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述。只是透过书里的描述,感到一团浓烈的悲伤、艰辛、同情但无力。

试图想象他们从混乱型或解离的父母身上学到了什么,世界对他们而言该有多可怕呢?——从这个层面大概不难理解,发展出混乱型依恋模式的孩子,会常常与各种精神病理现象相关联。

5. 相比之下【安全型】聊起来最轻松愉悦,也容易理解。大体来说是一种轻松平衡的状态:既能依赖和依恋他人,又能自主探索;既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又不过度黏附、可以享受独处;既可以承认不好的/愤怒的/挫败的,又可以去解决/求助/原谅。

——啊,简直太美好了吧!

6. 依恋模式用于理解个案,需要了解这不是截然清晰的分类,而是一些特征描述,大部分人都可能具有多重的心理状态。所以在临床当中,有时会聊着聊着,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个类型,这实在是太常见了——个体本身就不能被简化为某一个单一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6 Guan读-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