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

1、能力是什么?

能力,贯穿在做事的细节中,很多事,你想当然的认为容易,但真做起来时才发现困难重重,你会发现你总是在意想不到的甚至是不起眼的地方被卡住,而被卡住仅仅是因为你缺少某一个小小的技能。所以遇到事情时,尤其是做自己没接触过的事情时,不要盲目得意。即使你客观估计到了做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在真正实施时,仍可能遇到各种意外。

能力是什么?能力就是在不断遇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中习得的各项技能的合集。所以不要轻看了能力,每一种技能的习得都不是自然而然的,他需要你付出思考、纠结、学习和艰苦的练习后才会习得。

2、朋友是什么?

朋友,虽然我没有确切思考过朋友的定义,但确实是有一些浅意识层面的思考,并会无意识地根据思考做出对朋友的筛选。但这只是初级的、略带被动的筛选。自己一直以来对朋友的维系也是基本“靠天收”,很少主动。

前段时间读到一篇关于交友的话题,其中一句话令我非常震撼:
交友真的不能靠“随缘”,随缘就是撞大运,一生只靠撞大运,这想想都令人头皮发麻。
这样看来我的头皮需要麻上好一阵了,因为我从来都是靠随缘的,并且很多时候我会主动结束一些关系。却很少,几乎是从来不主动开始一段友情。由此导致朋友数目凋敝,有时有些话甚至不知该找谁倾诉。这也算是对我这十几年来交友靠撞大运的惩罚了。

在此我要重新整理下自己的朋友圈,看看自己的朋友有哪些。并且借鉴李笑来老师的甄别朋友的方法,从今后主动去结交朋友。李老师的选择标准是和有一技之长、追求进步 、真诚热情的人做朋友。这个标准我非常认同。同时很明白首先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要真诚,要主动维系友情,愿意在朋友身上花费时间,要尽可能为朋友提供帮助,要可以和朋友共同成长。自己首先成为这样的人,然后才能吸引到这样的人。

而现实中自己的表现是怎样的呢?我在与新认识的人交流时比较生硬,语言和动作中都透着疏离感,过分的客气,要不就是过分的沉默,很少主动与人攀谈。而下决心与人攀谈时,总会采取把自己放到很低,然后向别人请教问题的策略。这样就带来一个副作用:这样使自己看起来总是一脸怯懦的、明显想从与别人的交谈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因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而又有些许不好意思的表情。这样反而不容易与人亲近。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只要做到自然并且友好就可以了,多主动打招呼,先成为“认识的人”,再成为“熟人”,通过观察、了解再判断对方可不可以成为朋友。交朋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也是一个需要锻炼的技能,不可一蹴而就。

3、“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

读李笑来的《惊喜与制造惊喜的方法论》其中一个方法说到要保持开放。他举了自己知道并且研究比特币的过程,是因为自己保持开放,不设限。当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非常震惊,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心态上也一直保持开放,但当我看到比特币的时候却丝毫没有要去了解一下这个新生事物(对我而言)的好奇心。可是我明明知道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啊,而我实际却是处在高墙之内,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选择自动忽略。

就像我内心知道我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学着备课,可是却迟迟不开始,还在看一些其他的书。其实心里只是觉得它难,所以一直往后拖拖拖。你看知道重要是一回事,实际开始行动做重要的事又是另外一回事。

意识转化不成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正确的方法论应该是,习得一个理论后立即想它能怎样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举一反三。然后最最重要的是:实践、实践、坚定不移的实践!

4、不要怕麻烦,一切都是相通的!

笑来老师在告诉我们制造惊喜的方法论时提到了,逻辑学、概率学以及统计学都很重要,这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打磨升级自己操作系统的重要基础。

他说:觉得自己“每次只能做一件事”的人,实际上就是笨。
我在看到这句话以前一直都觉得自己就是“每次只能做一件事”的人。而事实上我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做事的时候有一种陷进去的感觉,而且过分关注细节,很少从全局观看待事物。导致格局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单任务系统又直接导致效率低下!我长时间以来的时间焦虑就源于此吧。

学东西的时候也是,有时怕麻烦,就直接回避一些问题,觉得不必大而全,小而专就可以了,导致接受信息的通道过窄。而实际上知识面达到一定程度后你就会发现,知识都是相通的,学习知识大而全,你才能更清楚、更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