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焦虑思维:理清情感与思维的关系
很多人的焦虑都是自己逼出来的,这类人大多数都有一种观念:人生的价值在于使别人满意。
但是使别人满意,却让自己不满意这种情况出现时,不停徘徊于抉择之中,难以做出决定,将会破坏内在认知与外界知觉的平衡,焦虑也接踵而来。
伴随着焦虑,日渐丧失对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有效控制,对担忧本身充满担忧,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通过不断压抑、伤害自己以换取内心的平衡。
这是所谓“理性抉择”与“真实意愿”间的斗争。
太过理性可能会让自己走上错误的道路。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过于精细,那么那些平常生活中真正能激励和启发自己的事物就不再被注意,而这些事物往往才是获得真正美好且充实的生活的源泉。
自我封闭是由“理性抉择”导致的。这种理性意味着压抑、逼迫、不自由。
我们真正该追求的,是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定,将内心的本能直觉(我想要)和头脑的理性思考(我应该)有机结合。
其实,真正让我们做出决策的,不是理性逻辑分析,而是我们对身边情绪和情况的直觉感知。
思维和情感是同时发生的,但是一般人往往只习惯于描述自己的情感,是喜或悲,是高兴或生气,是恨或爱,却忽略了思维过程。
事实上,我们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是被某种观念或思维所操纵。我们的情绪不仅仅受到负面事件本身影响,更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如何去思考它以及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能够将理性思维合理运用于情绪控制中,将会有助于驱逐焦虑情绪。
“心灵,这自创的殿堂。它可成为独造的天堂,它可成为孤单的地狱。”
集荣耀、富贵、权利于一身的拿破仑曾遗憾地表示:“在我的一生中,根本没有六天快乐的日子。”
然而,盲、聋、哑的海伦却说:“人生是多么美妙啊!”
情绪能直接影响身体。如果你焦虑,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
行动与感觉是同时进行的,凭意志控制行动,也就可以间接控制感觉。
如果你愁眉不展,那么能立刻变得开心的唯一办法就是感觉开心地坐直身体,并假装很开心的样子去说话办事。
生活中我们将某些不如意的、讨厌的事情看成可怕的、糟糕的、灾难性的事件,导致我们在经历这些事情时感觉到真正的灾难,这种情况称之为“思维灾难化”。
灾难化常常包括对坏事件的反复消极思考,越是思考,就会觉得它的破坏性越大。但是,事实上许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可怕,甚至无关紧要。
遇到这种思想时,我们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消除,比如:转移注意力、深呼吸、想象美好的事物、参加娱乐活动等。
还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消除这种灾难化的焦虑情绪。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感到如此不安,最在乎的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试着从一个积极的角度迎接眼前的困难。(理清思路,轻松从容面对,试着缩小烦恼和困难的影响范围,降低它的破坏力,做到笃定自如。)
无论是给自己还是他人身上贴上标签,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标签化的思维方式会妨碍我们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式行动,它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想说“不”时却说“是”;不敢提问,不敢提出请求,因为害怕被拒绝或者成为别人的笑柄;不去做自己很有兴趣的事,因为害怕会受到别人的批评,所以也就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僵化的观念会让我们不敢去尝试新生事物或者与他人和平相处。
贴“标签”的行为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所谓的“标签”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一旦以单一的角度、僵化的思维去评价,让想法代替事实,那么就会造成某种偏见,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方式。
想要改善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想法。尝试着问自己:“这个想法能帮助我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感受和行动吗?”如果回答是“不能”,那就把这个想法从头脑中清除出去,取而代之以一个更积极或者更现实的想法。
学会放弃死守某个观点的习惯,不断在内心提醒自己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然,有时候观念很顽固,即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对的,但还是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脑海中。我们能做到的是不让它成为自己坚信的东西,习惯于在脑子里进行多轮“辩论”,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让有益的观念去取代那些有害的观念。
客观地看待自身问题。
“负罪感”伴随的观念往往是“都是因为我的错,所以……”
这种观念会导致人们心里产生一种很不好的感受。通常都是因为我们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情或者说过的某些话感到负有责任,觉得不该这么做或者不该这么说。所批判的不仅是自己的行为,同时还批判了自己整个人。
这种思维误区的危害在于它和现实无关,只存在于主观的推理之中,从而严重影响到了自尊和自信。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陷入了这种思维误区,那么应该明白: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完美,不存在没有任何瑕疵、不需要任何改进的东西。
自责不利于我们自信心的建立,相反会给我们的心灵增加负荷,让我们饱受内疚感和羞耻感的折磨。我们要做的是增强自我意识,告别“我后悔”“我应该”“我不喜欢自己”的思维方式。
1、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把注意力从那些让自己自责的事情上移开,做一些别的事,让自己全力以赴、忘我投入的事。不在乎结果,无所谓成绩,因为认真、热情地做一件事情的过程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心理研究证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工作中去的人,不论在精神上还是体能上,都比不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更为健康,并且可以消除人们对自己的不满情绪。这种状态叫做“意识流”,即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了自己。
2、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我们所说的“帮助别人”,并不是只关注别人的需求,无条件地付出,而是以自己的热情和能力给予他人适当的援助。
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找到自我满足感。
乐于助人的行为会长期增强免疫力,保护助人为乐者免受疾病困扰,保持自我价值。
我们需要理智地对待外界批评。
如果害怕别人的批评,就会任凭别人影响自己的思想,接受他们的观点,无法客观地对待自己,因而无法过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
爱面子、怕受批评这类恐惧心理是毁灭想象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最大障碍,它们会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
无论别人对我们做出何种评价,都仅仅是他们对我们言行的主观理解。他们往往只是从其自身的感受出发,而不会试图探寻、了解事情的本质,更不会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不能强求别人正视生活,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评价所有事情,但是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这样告诉自己:任何评价其实都和所做事情的实际价值无关,别人的批评不会让自己的自我价值降低,真正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是否让自己的生命得到了表达、延展或绽放。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切记: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和赞美,更多的是反映出了他们内心的状态,而不能定义我们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