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知识

2023年3月份陪伴营开启了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旅程,第一站是先秦文学的学习。通过一个月的先秦文学学习,收获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知识,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

陪伴营四月主题是:汉代文学的学习。要求通过自学汉代文学,自选角度及重点,用自己的学习收获,完成一篇5000字以上的文稿。

今天开始学习汉代文学知识。

概述

汉代是中国封建盛世,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从文体上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前者是由先秦诸子发展来的,以汉初最发达,后者主要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基础上发展来的,出现了《史记》、《汉书》这样的巨著,尤其是《史记》,开创了史传文学的先河。

汉赋

汉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是一种不同于诗词,也不同于文的文体,介于二者之间。赋早在先秦儒家荀子时便已是一种文体,《荀子》一书中已有《赋篇》,分别写云、蚕、礼、知、针五种事物。那时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赋是《诗》与《楚辞》演变而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到西汉时,已足以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乃至影响千年中国文学史。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里流行的是所谓“骚体赋”,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它真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

其后逐渐演变为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

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鹦鹉赋》等。

《史记》与《汉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总结了我国古代3000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正史”。鲁迅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汉书》记载西汉230年间的历史,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起,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止,全书共100篇,分120着卷。

诗歌

汉诗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诗。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叙事为主,多用比兴铺陈,善于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朴素自然,对当时和后世诗歌创作均有深远影响。

文人诗以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它是在民间五言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东汉才有完整的作品,《古诗十九首》是其成熟的标志。

汉代习惯把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病妇行》、《东门行》、《陌上桑》、《上邪》、《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篇目直至今日仍魅力无穷。其中《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在结构和叙事的完整性上都达到了汉乐府的最高水平。(本文部分内容源于头条百科)

(陪伴营2023年4月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代文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