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齐社读书俱乐部】第100期周六早读——《非暴力沟通》曹译文学长读书分享

曹译文(心理咨询师-家庭关系)《非暴力沟通》

这次参与传齐100期周六早读分享的书籍是《非暴力沟通》。

人们常说“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比如:家长对小孩子说,哎,你就不能老实点吗?就没见过你这么多动的。上司对下属说,这个项目做得太差了,有空多跟人家小李学学。妻子对丈夫说,你从来就不肯听我好好讲话,我觉得你根本就不爱我。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呢?

就像上面的沟通方式不仅不会带来想要的效果,可能还会让双方的情感和关系变得隔阂、冷漠甚至敌对。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沟通当中避免使用暴力,让沟通变得更加的友好和有效呢?

20世纪60年代,非暴力沟通的创始人马歇尔教授读完心理学博士,但是他内心依然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慈悲,而另外一些人却常年活在冲突与暴力中,于是他拜访了世界各地被认为活出自我生命意义的人,研究了各种文化,其中也包括了中国文化。马歇尔教授觉得这门学问跟语言有很大关系,于是他把甘地的非暴力和沟通结合起来,取名为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虽然看起来很薄,但要真的在生活中践行马歇尔教授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那真的是相当的不容易!

一、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也就是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要如实的陈述事实,而不是评判。回顾好多年前,也忘了是谁提醒我这个点:以前我去买衣服,朋友或者是导购给我推荐一件衣服,如果是我不喜欢的,我直接会说,这个不好看,好丑呀。这就是评判。其实只是自己不喜欢不合适罢了,并不代表衣服不好看。别人提醒我后,后来我也有意识去用第二种方式表达,那个时候我只是觉得后面的表达效果可能更好,但是不知道好在哪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如果总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行为,一旦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认为是对方不好,这也是暴力沟通的一种。

比如说一家人开车出去玩,有个亲戚随手往窗外扔了个垃圾,这时候你可能心里也会不高兴,说你别这样,这不合适,就可以了吧?他说车里边没地方扔。你能理解他,但是假如你开着车,前面那个车里有一个人朝外边扔纸巾呢?我们可能本能会说这个人没素质,如果情节严重的,我们还可能会说人渣对吗,但你会说亲戚是人渣吗?肯定不会吧。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于不熟悉、不了解的人,我们特别容易直接给予道德评判。而对于熟悉和了解的人,遇到了一些敏感的事,我们也会给出道德评判,比如:你从来都不尊重我,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就总是欺负我,你这个人没有修养。这些话是暴力沟通最大的来源。我们一旦开始用道德评判的方式跟对方沟通,肯定是暴力沟通。还有批评指责,辱骂,比较,贴标签等等这些都属于暴力沟通。

印度智者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名言:“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要做到尽可能的如实陈述事实,光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觉察力。

二、第二步,要体会和表达感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服从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聆听自己。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感受,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善于、羞于或者不屑于表达。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被忽略过太多的感受。比如说当你摔倒了以后,大人会安慰说,起来起来,没那么疼。这个时候孩子会有个错觉:我明明很疼呀?当你很难过、委屈地哭的时候,大人会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大人们往往以隐藏情绪为最高境界。但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照顾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话,要么压抑出身体疾病,要么就突然会暴怒。因为这些情绪都没有消失,它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不断累积。所以情绪不是被压抑和隐藏的,而是需要看见和表达的。这对于孩子,我们自己都很重要。

马歇尔博士推荐我们多使用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比如:我们可以用兴奋、喜悦、欣喜等词来表达得到满足的感受,也可以通过害怕、担心、忧虑等词汇来表达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相较于“你不爱我了”,和“你做的事情,让我很伤心”,后者可能更能使对方贴近、了解你的想法。

这是不是也对应着我们常说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情绪并没有好坏。所以感受是我们情绪表达的前提,而感受不是来自头脑的知识,而是来自与身体的链接,基于我们对身体更敏锐的觉察和反馈。

我自己也是这两年通过内观呼吸,体验身体感受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对感受的感知力,把大脑的思维沉淀到感受上来。以前可能愤怒就是发脾气,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而发,其实愤怒背后还有更多细微的情绪,比如委屈,烦躁,无力,失望等带来的一些内在未被满足的需要。

当我们能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才能够跟别人去沟通我们此刻真实的想法。比如说:老公,你这一周五天回来都是十一点钟以后,我觉得很难过,害怕,或者我觉得很孤独。这叫作感受,以前就会跟随情绪来做回应。就会直接去到指责:我觉得你心里根本没有这个家,你就把家当旅馆,啥也不操心。当我说后两句话的时候,这就是暴力沟通方式,因为这里边充满着评判,而当你说我感觉到很难过的时候,对方有可能能感同身受,会来会照顾你的感受和需求,因为你渴望陪伴。

这个过程也是传齐《掌控生活》课堂上提到的情绪管理,受想行识,其实所有外在的事件都是要回归自己,内观自己的一个信号。生命中最大的挑战,不是别人对我们作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回应。

人的本性是共通的,当你跟别人表达担忧、紧张、痛苦或者是喜悦、满足、感动等等的情感,会激起对方类似的感受,从而与你产生共鸣。一旦发现有相似之处,双方在感情上的信任度和亲近度都会有所增强。

因此,合理的表达感受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让工作和生活更加的顺利。

三、第三步是需求和请求,我个人觉得做到全然的倾听就能满足需求和请求的表达,这个倾听并不只是听对方在说什么,而是有三个阶梯:第一个阶梯要去确定和反馈对方说的内容,倾听的第二个阶梯就是留意对方的感受,第三个阶梯就是顺着感受找到对方的需要。

马歇尔也曾说: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内心需要的持续觉察,被称为“基于需要的意识”——无论人们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在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

我们在倾听的时候,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不要急于分析,建议和安慰,无论对方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试着去体会感受和需求。当对方感到得到充分倾听时,气氛会变得轻松。

真正能改变人的行为的,是人内心的转变。而不是头脑被灌输的道理,人不是机器人,是无法通过指令来完成行为的转变。

我们不是生来就是圣人,基于自我保护的需求,本能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的一些行为表现。我们不断的学习,修行,都是为了看见自己的固有模式,看见自己,才能看见他人。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尊重每个人的需要。这本书不厚,但是需要时间去反复练习,提升觉察力,比如感受,思维模式,语言表达模式,一旦适应了这种沟通方式,我们与自己,还有身边的人,交流都会充满良性互动,变得更加深入,有爱和温暖。

我想这也是传齐精神吧,因为一群人,爱上一座城。我的分享到此结束 ,感谢大家的聆听!

传齐周六早读100期,真学真干真分享,我是领读者曹译文,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齐社读书俱乐部】第100期周六早读——《非暴力沟通》曹译文学长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