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十一章,第三节)

          第二十一章  观光游览也亲征

                          第三节 杨延昭

辽军九月在保州失利,十月率军转攻遂城,遂城位于河北徐水县境内,一直是宋辽两国的边界城。此时守将为大名鼎鼎的杨延昭(即演义《杨家将》里的杨六郎)。

鉴于遂城城小兵少,面对十倍于几的强敌,杨延昭紧急向后方求援。但杨延昭内心了然,要想从胆小如鼠的主帅傅潜手里讨来援军,恐怕比登天还难,杨延昭只能自己紧急筹备战斗。

辽军将遂城团团包围,先是劝降。将契丹文、汉文书写的劝降信射入城中。夸耀当年擒杀杨业的“战绩”,打击杨延昭的信心,随后又以归还杨业尸骸为诱饵威逼,最后许以高官利诱,杨延昭一概置之不理。

辽军主将见软的不凑效,便来硬的了,督促辽军开始攻城。起初,辽军并没有将弹丸之地遂城放在眼里。

但是,城内军民在杨延昭的组织下早有准备,加之辽军大意轻敌,并没有投入大的兵力攻击。初期十几次进攻均告失利,辽军死伤枕籍于遂城下。 

于是,辽军改变策略。动用步兵主力,用人海战术,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冲向弹丸的遂城。同时,辽军骑兵在后方用弓箭进行掩护。

战斗打响后,辽军在弓箭掩护下,以密集的队形,推着云梯,举着盾牌,拼死强攻。

面对城下“波涛汹涌”般的敌军,杨延昭镇定自若,他指挥守军,依托事先架设在城垣上的大型木盾,躲避对方弓箭射击。当敌军接近后,又指挥宋军连弩进行猛烈而密集的齐射,最大限度的杀伤敌军。

对于辽军攻城的云梯,宋军三人一组,采用长竹竿将对方云梯推倒倒。云梯上的辽军士兵自然也被摔成齑粉!

随后,宋军在城头用滚木、雷石和弓箭等防御攻城敌军。同时用大锅烧开水后倒下去烧烫对方。如此三番,一次又一次击退辽军的进攻。 

面对坚城,久攻不下的辽军毛燥了,动用当时最先进的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先进的重型武器,均是辽军从宋军手里缴获的)。

十月底,辽军开始以数百尊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昼夜不停的炮击遂城城墙。

辽军的猛烈炮击一直持续到十一月初。已经经历多次袭击的遂城城墙终于扛不住了,有些地方出现巨大裂痕,随时有崩塌的可能。

只要城墙崩塌了,辽军涌入,遂城势难保全。遂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杨延昭眉头紧缩,思索对策。

突然一阵寒风吹来,站在城头督战的杨延昭脑袋里灵光一闪,立即有了主意。

十一月中旬,时值仲冬,温度越来越低,水面结冰,北风乱吹。河北在这个季节本来就特别冷。加上突如其来的大寒潮,气温骤降,呵气成雾,滴水成冰。

杨延昭抓住时机,率全城军民夜间担水泼浇城墙。水注城墙上,立即结成坚冰。第二天早上,整个遂城城墙都冻成了冰,好似一座冰城,异常坚固,而且滑溜而难以攀登。

这让辽军上下目瞪口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冰守遂城”。辽军紧急发起攻击。但是,炮石、箭镞打在冰墙上,最多留下一个白点。

而云梯则根本无法搭在光滑的城头,更别说人攀爬。

最后,面对钢铁般坚不可摧的遂城,辽军被迫主动撤退。杨延昭见辽军主力撤离,遂城脱险,他适时联络镇州的魏能与保州的杨嗣,三方抓住时机,果断发兵出城,从背后与正面宋军夹击辽军。辽军大败,溃退数百里,死伤惨重,遗弃军械、甲马、旗鼓无数。

至此,杨延昭率领的遂城保卫战以宋军全面胜利告终。杨延昭由此一战而一举成名。

以前,他是边关名将杨业之子,如今,他自己就是名将。



佐料:杨延昭智勇善战,赏罚分明,他把所得的赏赐都用来慰劳军队,很少过问家事。

他出入毫无排场,如同一位小兵。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报捷,把功劳归于部下,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效力。

杨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辽军很忌惮他,称他为"杨六郎”。实际上他是杨业的长子。

那为什么契丹人称他为“六郎”呢?有人分析,杨延昭在杨氏家族的大排行中是老六;也有人分析,契丹人把天上的“天狼星”称为“六郎星”,认为“六郎星”是煞星,所以称杨延昭为杨六郎。

笔者认为,似乎后一种分析靠谱一些。

杨延昭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是不熟悉政事,他在高阳关做副都部署九年,军中所有的诉状、杂事,他全部交给一位叫周正的小军校处置。

周正狐假虎威,欺罔杨延昭,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竟然惊动了最高领导赵恒,赵恒亲自处理,把周正赶回军营,告诫了杨延昭一番。

杨延昭于公元1014年逝世,享年五十七岁,他确实有位儿子叫杨文广,英宗年间杨文广做了步军都虞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十一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