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棉花灯

“棉花灯来,照照眼来,三年不害眼来;棉花灯来,照照腚来,三年不生病”,这首童谣不知源于何时,却一直在我们家乡传唱。

过去蒸棉花灯是大事,除了家有死人的,三年不蒸灯,其他人都要蒸,不过,不蒸灯的人家仍然有灯点,左邻右舍都会送,有时候收的比自家蒸的还要多。

昨天,同学群里聊天,又听到一句话:“谁家不蒸灯,打场没有风”,真有意思,难道风有记性,专拣蒸灯的人家麦场去刮?

新结婚的女儿要提前接回娘家,三年不能看婆家的灯,称为躲灯。

蒸灯的个数也有讲究,最好是十二个,相当于一年十二个月,开锅时根据灯里的水判断今年雨水情况,(我今年蒸的中间那个存水最多,判断是六月份雨水大,到时候看看准不?)现在大多人不懂这些,想蒸几个蒸几个,去年又听说有的数是不能蒸的,那是葬死人时蒸的数,不吉利,唉,迷信还真不少。

要蒸好灯,和面一关很重要,小麦粉里放入盐和调味料,还可以放些杂面,如豆面,绿豆面等,蒸出来的灯不变形,还好吃。

面要和的尽可能硬,我胳膊都累酸了,才把面揉成团,醒了一会儿,又费了好大劲把面团揉搓成粗条状,表面尽量光滑,否则蒸出的棉花灯也不美观。

再切成一段一段的小圆柱,就要开始造型了,我蒸的灯大都没技术含量,看看就会做,让老公帮忙,他脑洞大开,捏了两耳的,四耳的,六耳的,还别说,也挺好看。家有小孩的蒸出的灯带把手,方便孩子端,我也蒸了一个带把的,把有点粗了,心灵手机的会蒸生肖造型,特别是龙灯,最让孩子羡慕,可惜我不会。

棉花灯

棉花灯出锅后要插灯芯,以前是用谷子杆,一头缠上棉花,现在直接买棉签,剪去一段插上,倒上香油,点着就可以了,我猜这就是为啥叫“棉花灯”的原因了吧。

端着点亮的灯在孩子面前来回晃晃,便又开始唱那首熟悉的童谣。记得小时候端着灯还要各个房间照照,好像是说,照了就没有虫子了。

小时候端着棉花灯,哪里热闹往哪里去,比比谁的灯好看,不过,好不好看大都一个结局,油还没耗尽,灯的下部就被抠掉吃了。

剩下的灯明天继续馏着吃,好吃得很。

记忆中的正月十五,家家都差不多,除了蒸灯,还要放烟花和蒸角子(jue三声)。

形容不过日子的败家子,常说“买来花炮ci着玩”,所以,小家小户的,只是象征性的买些不值钱的小东西,通常是“气猴子”,就是一根细长的粉红小棍,顶端绑着一个小炮,点着炮捻,伴着一串哨音,“气猴子”冲向空中,“砰”的炸响。

之所以称为包角子,是因为形状不同于圆包子,而是像大个的饺子,还要包干菜馅的,农村,家里大都有夏天晾晒的苋菜、豆角等,我十四晚上就泡上了干豆角。

现在的元宵节,孩子手里提的是买来的能唱歌的灯笼,锅里煮着汤圆,外面燃放着各式各样的烟花,天上飘着孔明灯,不会蒸棉花灯的街上有卖的,一两块钱一个。

我们的棉花灯还在乡亲的案头点亮,带着古朴,带着遥远的童年的味道。

下面,我要办棉花灯展了,朋友们来照照眼。(图片大都来自昨天的朋友圈)

我家的


同事家的


学生家的


同学家的


朋友圈的~龙灯来了
学生家的
好吃的干菜角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蒸棉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