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1-6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子罕第九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当“少”讲,就是孔子说这方面的话比较少。有人统计过,孔子不仅对“利”说得少,对“命”说得也少,只是对“仁”说得比较多,所以“与”字在这里应该当“赞同”讲。
孔子不是不讲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说的“命”是天命,带有神秘感。天命难言,所以他少有提及。提到,也多半是以敬畏的口气或感叹的口气。
“仁”是孔子最推崇的道德,所以讲得比较多。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是街巷之名。“党人”,即乡党之人。《周礼》以500家为一党。党是州、乡以下,闾、里以上的单位。
达巷党人的话是讽刺,他说:“孔子多么伟大呀,什么都懂,但是在哪一方面也成不了专家。”
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讲,如果让他在“射”和“御”两者之中选择,他会选择御。“射”和“御”都是六艺之一。古代战车,射手和御手相互配合,分工不一样。射手是瞄着固定的目标射,盯着的是一个点,孔子用之比喻“精”。御是拉着射手到处跑,只有到处跑,才能找到合适的目标,孔子用之比喻“博”。
“博”和“精”,两全最好,但是两全很难做到。有人选择精,有人选择博。孔子支持博,所以孔子应该算是通才,而不是某一方面专家。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于礼,既灵活又有原则。纯冕代麻冕,是“俭”,所以孔子可以接受。拜上代拜下,是“泰”,孔子无法接受。
“冕”是礼帽,有麻冕和纯冕。麻冕是用麻布织成的礼帽,纯冕是用丝绸织成的礼帽。丝绸比麻布贵,是材料贵,但麻冕工艺复杂,反而奢。
孔子以前,流行麻冕。孔子时,大家嫌麻冕细密难成,改用纯冕。麻冕奢,纯冕俭,孔子说他跟随大家,认同流行。
“拜”是跪拜。先拱手,俯首至手,叫拜手;后双手伏地,磕头于地,叫稽【qǐ]】首。
“拜下”是孔子以前的老礼。臣拜见君要先在堂下拜,君召呼你上堂,你再上堂,上堂以后再拜。“拜上”是孔子当时的新礼,不在堂下拜,直接在堂上拜。
“泰”就是满不在乎,缺少敬意。省略拜下这个环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俭”,但是孔子不接受。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是孔子的四戒。不凭空做毫无根据的想象;说话、做事不要太绝对;不要固执;不要自以为是。
意,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
必,是绝对,不留余地,不知变通。
固,是固执,死心眼,钻牛角尖。
我,是一切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自以为是。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畏,可以解释为“围”。意思是说孔子被匡人给围住了,不让走。
《孔子世家》说孔子在匡这个地方“拘焉五日”,原因是孔子和一个叫阳货的人长得很像,而阳货这个人欺负过匡人。匡人把孔子当成了阳货,要报仇。
文王以“文”为谥。《逸周书·谥法》对“文”字有六条解释: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孔子是很喜欢这个“文”字的。
没,亦作“殁”,指死去。兹,指孔子自己。“后死者”,也是指孔子自己。
斯文,现在把这两个字当一个词。“斯”在这里指“这个”的意思。
孔子说:“怕你个鸟!文王已经是过去式了,传续‘文’脉的重任离了我能行?如果老天要断绝这个‘文’脉,那我就死在这里算啦;如果老天不想断绝这个‘文’脉,那么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是哪国的太宰?存疑。不必纠结于此。
太宰问子贡:“您的老师是圣人吗?他怎么会那么多本事呀?”子贡以老师自豪呀,他回答道:“老师他当然是老天一心要造就的圣人,并且多才多艺。”
孔子听说以后,纠正道:“太宰了解我吗?我年轻的时候出身卑贱,因此才有了那些粗陋的本事。君子需要这么多才能吗?不需要的。”
孔已己的“多乎哉?不多也”大概就是学自这里,但是他理解错了,所以他才考不上秀才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罕第九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