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之死

今日读《世说新语》一则,如下: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凌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至终。

短短百余字,却是耐人玩味。

粗看之下,书法流传百代行书天下第一,人人喜爱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竟是这般脾气肚量,真是叫人大跌眼镜吃了一惊。心目中自己想象的右军潇洒出尘的形象当即破灭。然而细想之下,魏晋名士果真可爱异常。右军这般的当时名士并不曾顾及其高尚形象,对蓝田的憎恶毫不掩饰,人尽皆知。他们爱憎分明,显于容,执于行。光明坦荡磊落于天地。乃大人君子之所为。我辈现代国中所奉行圆滑中庸之道必被王右军辈所诟齿为小人。而魏晋人员其时之行也必为我辈人讥之为童稚行径。由魏晋观当今,则国内小人当道。由今人视魏晋,则认为其时人心未熟。然后经历千年后,当今的社会真是进步吗?为何我们人人怀念童真时代,钦慕标榜魏晋风骨却又一身无奈?没有谁规定不可以一辈子活的像个孩子?又是谁给了成年后的我们这些无奈?文章中我们亲爱的大书法家因为与蓝田斗怄郁气内结以致英年早终。想起那个年代的名士普遍短寿,相信与他们率真的性情不无关系。刘伶的醉酒,阮籍的长哭,嵇康的琴啸。因之命短,虽为这世上少了许多精美书法和锦绣文章而惋惜,也为短暂而高质的生命钦敬。相比之下,当今世上人大多长寿,却多有面具在身,喜怒无形于色。且案牍劳形,生活累心,以致老来每每诸病加身。最后的日子在医院床上,逝于家中都成奢望。由此观之,今世人,身长寿,魏晋人,心长寿。

魏晋不仅名士可爱洒脱,连朝廷也如此。朝廷知右军蓝田有隙,故“令自为其宜”。意思是让王羲之自己看着办。这样宽仁而略带狡黠的可爱管理方式今日已不多见了。

此外,本人心存一惑:以王右军之德行,何以会“素轻蓝田”?看来,右军轻者乃蓝田之品行。越是高亮的人物越是对与其德行背离的人憎恶。然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后,王羲之为何尤不平呢?本人分析可有如下两个原因:一,蓝田修身养性,晚年品行渐高,右军嫉之愤之,若此,显其气度狭隘。二,蓝田晚年权高位重,世人畏权,于是曲意称颂使之论誉转重。若此,则显右军高风宁遗世独立,不随风逐流。私心真愿意是第二种原因。这样才好匹配那完美无瑕游龙惊凤的绝世书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史实记载,王述,字蓝田。早年性沉稳,孝母,不求闻达,世人却以为痴愚。性急躁。晚年柔和克制,政绩卓著。总之,褒大于贬。而王羲之竟与此等人物怄气,以致早终。长叹一声,只能说人无完人。英雄,恃才傲世,眼高于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羲之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