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谈教师要重视读书

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书是知识的海洋,“能够读书”使人类有别于动物,保持理性、冷静。然而,近些年的一些调查数据却揭露出一个无情事实:中国读书日趋下降,中国已经开始面临阅读危机。这不仅是对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的有力讽刺,也给当代人尤其是教师,一个深刻的惊醒:读书,迫在眉睫,唯有读书,才能变得聪颖睿智。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于外部世界,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怎样刻意包装,总是无法潇洒起来的,只有经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进而超越自我。

读书使教师不断增强职业智慧。读书是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又高超的教学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而所有的这些都有赖于读书。

当然,读书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读活”不“读死”。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用到读书上,就是“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孟轲在《孟子》一书中提到: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记述了不可迷信书本、学思结合的思想。读书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而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重“存储”而忽视“筛选”,那你就只能成为书袋。因为,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思考多了感触就会更深更浓,直至豁然开朗、日益进步。

毛主席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一名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提高认知,不断成长,为职业实践指导方向,增强信心、力量,进而让自己的教学闪耀出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色彩。相信只有多读书的教师才能紧跟时代脚步,成就更为辉煌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到老,学到老——谈教师要重视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