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浅思

“孩儿,你爸回来你就去隔壁屋里面,喝多了又得闹”,妈嘶哑的声音颤颤的说道“这日子过不了,没法过了”这类似的话在后来的十几年里,反复的听到。我对妈妈很是佩服,家里如今过的在别人眼里挺好,大部分都是她的功劳,就像那个“挑大梁”的,即便现在,亲戚家里有什么事还是“劳烦”她,她嘴里虽絮叨的不停,可还是会去帮忙,只是那张嘴不饶人。而我想忆的是与她的关系——

母亲家中教育及社会风气影响,约束着她持家敬老。老爸的一根筋和晚熟要她受了许多的苦,受罪于其他家人的联合“压制”,也是淬炼了她的许多“技能”,打磨了心性,可这样的收获,我想没哪个女人想要吧。

我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独子,那时父亲很少懂得怎么“照顾”孩子,成长里大部分都是与妈妈一起,她的语言、性格和想法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母亲就内化成了我第一个“大人模型”。

孩子出生后,最先体会与感触世界的冷热就是通过母亲,而自己是属于幸运的,母亲属于共情能力特别强的人,所以三岁前我没觉得“世界不好”,那就是很好了。而后在感觉能力渐渐发展,所吸纳着她的情绪,她的苦、难,在缺少支持和帮扶下,我成了她的精神寄托。从无助婴儿时一元关系,到只能与母亲共处的二元关系,在这期间,我更能共情于她的情绪和情感,内心变得敏感,所以大些时候与异性相处时会不自然流露出保护的情绪,更易与异性相处。

同父亲这边的影响,是孩子错失通过父亲感知“世界”及所能参与的竞争。与父母相处时,我属于单边倒的偎依在母亲这边,缺少了父亲对孩子的照顾与互动,极可能会要自己与他人建立弱关系。在这需要提一点的是,新生儿的出生会导致家庭权利的改变,如果父母一方不与孩子亲近,那长大后,忽略孩子那方注定是没有话语权的。父母亲和孩子之间是最初的关系模型,孩子更多通过父亲来接触外在世界,在缺少父角色影响后,会使孩子失去体验多重关系的机会,在直接进入复杂关系后,因处理不当而受挫,更容易回到二元关系中。上学时,同异性关系处理的较好,而且容易达到“共情”,但与同性相处时,不单是合作,还有竞争,这方面我就比较的“弱势”,容易受挫,很难进入复杂关系,结果就回归于“二元世界里”。但于此还有更严重的一点,就是结婚后的情况…

再同母亲的二元关系中,会出现一个“终点”——从她牵我的手变成了我牵着她的手。这样的二元关系很难容纳我的意志,这样的情况在我上初中前就能感觉到,初中后我的自我意志得以释放,但依旧会被影响着,直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女友身上,现在回想,再同女友乃至现在婚姻中必有同母亲的二元关系的情感在其中,而且在二元关系未获得的“自恋”,也会在爱人中寻求。不变的是处理不好的复杂关系依旧存在。

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实践前至少弄清楚背后的“真相”。关系就为一切,更好的认识自己,需要将自己置于关系中,当下关系模式是内在关系模式的重现,也是童年模式的再现。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而孤独也是不存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系”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