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道德经》 玄妙之道

说起《道德经》,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定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精辟之言。可道是什么呢?

      在上古文字的“道”的象形,是一个人站在四通八达的路口上徘徊犹疑的样子。这个道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道路,一旦明确了,说出来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言的永恒的那个“道”了。

其实道就是规律、规则,比如宇宙的规律、事物的规律、人的规律,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名”也如此,一切基于概念的东西就是名,但世界在变化,观念也在变化,那些用概念界定的“名”也在变。

道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就有了,在考古发现的文物、道家典籍《太一生水》中就有“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太一是道的另一种称呼,可见太一是万物生长的本源,太一生水,水辅助太一生天,天辅助太一生地,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阴阳生四时,也即春夏秋冬,这也是古代非常朴素的宇宙观。

我们怎样寻“道”知“道”乃至悟道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君子不器,君子是研究道悟道的,不能囿于有形的物质,被万物的相所束缚。道的无形到有形,就是无和有的关系,天地之始是无的状态,无中生有,有无相生,有是万物的开始,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合体,时刻在变化,近者为地,远者为天,但是站在地球和站在月球就是不同的天和地。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有寿限,都将失去,只有道是长久的永恒的。所以,所谓有和无都源自道,只不过是道的不同存在方式而已。

《心经》的首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观自在,就是找到自己在哪儿?要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众生,这是生命本源的问题,这和哲学的三大经典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实上古时代,儒释道是不分家的。

人只有心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天地万物的感应,就像平静无波的水面,能映见天空的云,飞翔的鸟,宁静才能致远。

2018 /7/22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道德经》 玄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