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

90天易效能践行的日子里,最大的收获就是践行的收获。时光匆匆,不知不觉,这一周已经进行到第8周了,作业是关于DKU的整理术。时间节点卡得刚刚好,恰巧是年底每个人都需要对空间或者事务进行整理。上周蔡教练给我们分享了《断舍离》,和我们本周的作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是在练瑜伽的过程中悟透了放下执念的道理,后来她在生活中不断实践,而且她提出了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整理术。

首先,谈到“断舍离”就想到“收纳”这个词,而断舍离跟普通的收纳术、整理术的区别是什么呢?断舍离中的收拾不是把东西归纳、移位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筛选必要物品的过程。以前的生活中,我们其实就是在做收纳,从来没有做到过断舍离。

做断舍离的时候,其实是比较痛苦的。要断的干净,就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跟这件物品关系的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断舍离跟普通收纳术、整理术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普通收纳术的主角是人而不是物。断舍离实际上是不收拾的收拾法。意思就是当你做好了之后,就不用在收拾了,不需要要再去浪费多余的时间。

断舍离跟普通收纳术、整理术的目的也不同:普通收纳术、整理术的目的是为了把房间收拾干净,而断舍离的目的在于让你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并且喜欢上真正的自己。而后实现自我的肯定。

其次,很多东西明明没有用,却一直买,总结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处在一个物质极其泛滥的时代,而喜新厌旧又是人的本性;第二个原因就是商家不断制造出折扣的陷阱,让你稍不留神就掉到买买买的坑里无法自拔。第三个原因就是你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你处理不好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你以为你花钱买回来的东西,你就是他们的主人,实际上,是这些物品掌控了你的钱财,主导了你的意志。我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网上买课,买各种课。花在这方面的钱应该有4位数这么多。不知道哪些是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哪些也不需要,买完之后很多课结果就是不了了之。没有拥有的时候想要拥有,拥有了之后反而就不那么渴望了,不知道有没有跟我一样的伙伴。

最后,要做到断舍离,先要整理自己的头脑。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思维方式,在断舍离的过程中要“自私”一点。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在问自己这个东西还要不要的时候以“我”为主语。当你养成了经常如此自问的习惯,自然而然的你就会注意物品的数量和品质,就能准确地做出到底是留还是扔的判断。整理自己的头脑不仅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还要把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当你把物品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的时候,你再去审视你房间里的东西,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的房间里有很多需要清理出去的“陌生人”。

要想彻底的断舍离,除了整理自己的头脑,还要行动起来。有两个窍门,一是根据你时间的多少来选择要收拾的空间,不必非要拿出大块时间来收拾。第二个就是“七、五、一总量控制法则”。所谓“七、五、一总量控制法则”就是在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在装饰性空间,放东西尽量放一成。

整理头脑的过程就是一个改变意识的过程,以前总是在买买买,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是否你对于自己来说真的有用,现在就要放下这些执念,选择真正跟自己亲密的有用的东西,为自己所用。当你真正做到断舍离之后,你会发现你的环境改变了,心情改变了,行动也变得更加高效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这也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总要行动才能见到更广阔的天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