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咸肉

      吃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哪一朝代,哪一阶层;不分男女,无论老幼;学富五车,下里巴人;信佛人、崇基督教徒、惟穆斯林为瞻者,普五湖四海和七大洲四大洋,唯此为大,无人有异议。即使精神至上者,也会融入投赞成票的大军,连圣人都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乃重中之重也。

        1月中,朋友圈中,家住姑苏城内的老同事老朋友,晒出采购自乡村、自然生长的猪肉,肥瘦相宜,色泽丰润,令人眼馋。这些猪肉是准备腌制成咸肉,慢慢享用的。这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春节前母亲总会用传统的方式腌制一只猪头,用粗盐大料和茴香等。这些佐料经由母亲之手不断揉搓搽拭在肉皮上,每个部位都不放过,让咸香味浸润肉内,后假以时日,晾晒干爽,烹炖后,一锅腌制后的美味香气飘满三家共用的厨房,也烘托了旧时并不富裕的过年气氛。

        咸肉的好吃确实独树一帜,和鲜肉的香味完全不同,是我的一大喜好,感觉腌过的猪肉好似已经不是猪肉了,而是另外一种佳肴。尤其是那肥肥的部分,入口满嘴芳香流淌,真个欲罢不能。于是我拐弯抹角表达了我对咸肉的爱意,还特地提到了“我喜欢肥一点的咸肉蒸着吃”。看似是一个陈述句,实质上已经是“豁翎子”(沪语:暗示)了。而我完全还是无辜态,一个北京人称为没心没肺之人。不过,实话实说,我开始确实没有索取的意味,就是表达我的食之偏颇。可事实就是变了味儿,始料不及,许是正中下怀呢。

        朋友却从我的话中品出了端倪,‘接了翎子’(沪语:领会),兄为聪明人。于是为我加买了猪肉,腌下晾晒等等。我当时明确表示,我必须付费,否则明年再想吃就难以为继了。这是为以后源源不断享用此美食铺平道路的架势呢。

        海南返京,咸肉也跟着于昨天寄到家里。朋友还给我详叙了“腌笃鲜”的做法和可以加入的食材。万事俱备,只欠鲜竹笋。京东订购的笋要几天后才能送到,这可如何是好。于是今天做了一个粗版的腌笃鲜:使用家中现成的五花肉替代猪蹄胖,豆干替代豆腐皮,家中正好有莴笋,买了冬笋替代鲜竹笋(华联超市的鲜竹笋要30元一斤,而京东只要6元一斤),如此一锅,成型成味,虽不完美,却也有了大致轮廓,够美哉。半途将咸肉捞起,切成片下酒,哇,那是我的最期盼!

        那么,咸肉如何付费?朋友的一席话动摇了我的“必须”,这是与时俱进么?朋友的话说的妥妥滴,让我感觉,如要坚持我的“必须”,会将朋友间的那点“意思”搞得没意思了。我终究还是一个识时务者。

      朋友最后的一句话:如此甚好!

      物质,友谊,关联上就是庸俗。不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难免经过载体,心才是主宰。物质不是阳光,却可变成阳光,咸肉不是春风,啖此咸肉,却似春风吹过心田。

      朋友的父亲是共和国元老辈,曾面临抉择,做高官还是生活。他舍弃高升,选择留在自己挚爱的姑苏小城,并在当时并不繁华的市区找了一块被废弃的庵堂的菜园子。小楼就盖在上面,美好生活就在此生根开花结果。朋友也一定得了父亲的真传,人生更美好!

小帖士:

**朋友的“腌笃鲜”秘方

      鲜肉首选是蹄膀,最好是前蹄,其次是肋排,反正得带点骨头。鲜肉先用开水烫一下,再煮开后放入咸肉。咸肉可以整块放,也可切片放。我一般是整块放,炖到汤水发白,可以将咸肉捞出切片直接吃。切记,咸肉不要泡,洗净直接下锅就行,想切片吃就不要煮得太狠,否则就该没味了。竹笋等咸肉出锅后再放就行,煮熟就可以了。还可以加点莴苣和豆腐皮(做成百页结,你这上海人应该懂的)。煮肉时姜是不能少的,上桌前洒点葱花,既美观,又提味。咸肉很咸,加盐要边尝边加,不要过咸。大概就是如此吧。

**上海方言“豁翎子”

      一般指能领会他人话语中的暗示,隐含的意义等,通常和‘豁翎子’一起使用时为动词。要求说话双方有一定默契。      “豁翎子”为使动方,出于不便明说或含蓄幽默等原因比较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受动方‘接翎子’需领会其未明说的意思,然后接口或采取行动。可想象为古时抛球,一方抛一方接。成功后双方往往会因这份默契而相视一笑。

**姑苏 (苏州)

      姑苏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被誉为的“中国园林之城”,在中国四大名园中,拙政园、留园就占有两席;而虎丘更是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城市内水渠纵横,水网密布,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姑苏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历代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姑苏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扬眉有《姑苏城》诗赞:人间烟火姑苏城,满池芙蕖弦琶铮;栀子香艳平江路,桐油伞下笑语盈。芊芊女子最多情,绣出红妆君郎赠;吴门才子天下墨,岁月静好枕河生。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腌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