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部,第四章,第三节)

                  第四章 庆历年间大事多

                          第三节 施新政

随着一批贤臣的启用,大宋多年沉闷的政治空气变得活跃起来。赵祯在多次的召对中,对范仲淹、富弼等特别礼遇,并多次催促,要求他们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且几次向范仲淹垂问当世政事!很有改革的迫切心情。

范仲淹对知心朋友道:“陛下重用我,我自然心知肚明,可是事有先后缓急,长期造成的弊端,怎么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革啊!”

可是赵祯等不下去了,特意在天章阁召集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讨论国事,追问良策。范仲淹等退后,心中惶恐不安,深思熟虑后,各自向赵祯建言献策。

范仲淹上言十事,即: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抑侥幸(抑制非分乞求),精贡举(严密科举考试),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均公田(均衡官员职田),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修武备(整治军队装备),推恩信(推行朝廷信义),重命令(严肃朝廷号令),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

富弼上当世要务十多条及安抚边境策略十三条,大体内容是启用贤才,黜陟不肖,抑制侥幸,削除弊病,淘汰滥员。

韩琦也上《论备御七事奏》,即:“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

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范仲淹、富弼、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改革方案,三人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切中时弊!

九月,赵祯下诏积极推行范仲淹他们提出的各项新政措施,唯独“修武备”中的“府兵法”,许多人有异议,暂缓执行。

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就此缓缓拉开了序幕。

十月,朝廷任命张温之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王素为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沈邀为京东转运按察使、施昌言为河东都转运按察使。李绚为京西转运按察使。同时规定选官权力下放,让转运按察使举荐知州、通判;知州、通判举荐知县、县令,不胜任的都罢除。这样,范仲淹提出的“择长官”首先见诸于行动。

在选择诸路转运按察使时,范仲淹翻阅班簿,发现不称职的一笔勾去,毫不留情。

富弼不无担忧地道:“你一笔勾下去容易,背后就有一家人痛哭啊。”

对此,范仲淹则回答道:“一家哭总强过一路的百姓哭。”

十月二十八日,赵祯下诏,施行磨勘法。新法实行后,明黜陟也付诸于行动。

十一月十九日,更改“荫子法”(中高级官员子弟,无须考试,直接任官的制度),针对太祖、太宗封荫官员子孙的时间太多、范围太广,作出新规定:选人必须经过铨试,通不过的一律不选官;罢除诞圣节(皇帝诞生的日子)的封荫;从年龄上也做了限制,规定长子不限年龄,其他子孙必须年过十五岁,弟侄之辈需年过二十,才能获得授官的资格。

公元1044年三月十三日,颁布贡举新法,加强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比重,并允许州县立学,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


佐料:范仲淹(公元985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后人。祖籍邠州(陕西彬州),后来先人迁居江南,落户苏州吴县。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带他改嫁朱氏,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年少有志操,成年后,获知自己的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到应天府(河南商丘),跟从著名教育家戚同文学习。

范仲淹学习异常勤奋,昼夜不息,冬天疲惫时,用冷水浇脸以求清醒;粮食不够,就吃白粥,其他人都难以忍受,范仲淹坦然受之。

公元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等到担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时,范仲淹认祖归宗,恢复“范仲淹”之名。可见他考取进士,用的是“朱说”的名字。

后来母亲病逝,范仲淹回应天府服丧,晏殊知应天府,闻其名声,召他讲学,范仲淹服丧完毕,被晏殊推荐入朝。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自请罢免参知政事,为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再知邓州、转知杭州、迁知青州,最后调任颖州(安徽阜阳),范仲淹带病上任,在赴任的路上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被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下葬后,仁宗为他御笔亲书“褒贤之碑”,后来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公元1126年二月,宋钦宗“褒赠近世名臣”,特别追封范仲淹为魏国公。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后世很多名人都以范仲淹为北宋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有四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都是大宋名臣,范纯仁更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部,第四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