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

很多人后背疼,其实是膏肓痛!

图片发自App

膏肓灸

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千金要方》曾指出:“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针灸问对》也载有民间谚语云:“若要安,膏盲、三里不要干。”此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的作用,为保健灸之要穴。常用的有膏肓瘢痕灸和膏盲隔姜灸。

病入膏肓的典故

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治。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处,艾灸、针刺和药力都难抵达,他怎能奈何我们呢?”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病重难治。

药王孙思邈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在《千金方·杂病论》中曾说此穴 “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取穴时,病人坐位,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将肩胛骨打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灸膏肓后同时灸足三里穴。

    运动膏肓穴

1、双肩旋转法:双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外侧,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向前转动,这就是“开膏肓”,向后转动叫“合膏肓”。

2、反拳捶脊法:反拳沿脊柱敲打。

3、双肩后拉法:双脚平行站立,双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抬起至胸前与肩齐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后拉的时候深吸气,回收时呼气,使后背有双酸胀感、出汗感。

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主治阳气亏弱,诸风痼冷,梦遗上气,呃逆膈噎,狂惑妄误百症。取穴须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胛骨开离,勿令动摇,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平画相去六寸许,四肋三间,胛骨之里,肋间空处,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灸至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灸后令人阳盛,当稍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

膏肓区块(JT叔叔)

肝脏连到膈膜,连到心脏的这个区块,是中医广义的膏肓区块。在后背对应的穴区是膈俞到膏肓俞。

如果身体有瘀血,血气不畅通,灸了膈俞以后,血液里面的能量就会好起来,很多瘀血会化掉,这个都是关系到膏肓区块。这个穴可以直接把能量灌注到膏肓区块。

    膏肓区块的病会关系到三种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膏肓灸

灸膏肓,有的时候人会觉得,胸口发热,因为这是它们空间是相通的。还有一些人会觉得肚子咕噜咕噜响,一直的放屁,那这些都是好现象。因为,阳气要往下沉才好,所以会想要放屁。

膏肓是在上焦区块给予能量,有的时候会觉得口干舌燥,就是太热了,要把气引导下来才行。那引导下来的方法,会提到一个观念叫做气街,就是气的街道。这条气向下降的路线,最好用的疏导交通的穴叫做足三里。所以足三里灸是可以用来膏肓灸的收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