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是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本讲述关于生存问题的书。
在这本书里,弗兰克尔讲述了他在集中营里的亲身经历和他的存在主义分析治疗法。弗兰克尔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述集中营生活的残酷,而是用委婉而平和的笔调寻找着生命的意义,探索着人在恶劣环境下活下去的理由。
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10本著作之一。今天这部作品销售量已达1200万册,被译成24种语言,仅英文版就销量达300万册。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
他的父亲是一个为人严厉、责任感和原则性很强,且忠厚老实的公务员,母亲是一名来自布拉格的虔诚而心地善良的犹太教徒。
高中毕业后,弗兰克尔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25年拜见了仰慕已久的弗洛伊德,这一年,他的《心理治疗与世界观》发表在阿德勒主编的《个体心理学国际期刊》上。
在医学院就读期间,他将精神医疗与哲学相结合,开始用一生的时间探讨精神医疗里的意义与价值问题。
1930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晋升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助教。
1942年9 月,他和家人一起被纳粹逮捕,他的父亲,不久就因为饥饿死于波希米亚。
1944年,他和妻子一起被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没过多久,他的母亲和哥哥也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德国伯根-拜尔森集中营。
二战结束后,幸勉遇难的弗兰克尔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任教,期间和他的助手相恋,并于 1947 年结婚。1948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维也纳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副教授。1950年,创办奥地利心理治疗协会并任主席,之后升任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教授,直到1990年。
1992年,他的朋友和家人,为他设立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研究院。基于集中营中的悲痛经验,他发展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67 岁时领取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 岁时登上阿尔卑斯山,并到世界各地演讲推广意义治疗。
“打不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在尼采的名言里,他使自己的后半生过得健康快乐。
1997年9月2日,弗兰克尔因心脏衰竭逝于奥地利维也纳,享年92岁。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写他的意义疗法。我在这里主要给大家分享第一部分的内容:在集中营的经历。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集中营的生活
火车发出不断地嘶鸣声,奔驰在通往代表着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80个人拥挤在一个车厢里,所有人只能躺在自己的行李箱上,用生命守护着自己所剩无几的一点财产。
经过四天的奔波,列车终于到站。那些来接他们的囚犯的精神面貌,使得天生就乐观的弗兰克尔错误地认为自己也可以获得如他们一样的优厚待遇。不曾想,钻出火车的1800名囚犯,一股脑儿被关进了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原来,那些接他们的人都是集中营里经过特别挑选出来的“精英”,是用来迷惑新来的囚犯的。
四天的时间里,他们只吃到一盎司的面包。夜里,一些条件好的囚犯把自己值钱的物品拿出去与看守换酒喝,以用来麻醉那拥挤而漫长的夜晚。
经过了漫长的一夜之后,囚犯们被命令放下行李走出棚屋,男女各排一列,从一名掌管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党卫军高级军官面前走过,随着党卫军的右手指懒洋洋地左右来回指点,他们被分成左右两列。
被指到左列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很不幸,他们是被送去焚烧炉的,因为他们对纳粹真的无用了。被指到右列的,看上去精神饱满,是可以继续为纳粹出苦力的。弗兰克尔很幸运,他不但被指到了右列,而且藏在外衣下装有他的著作的行李包也没有被发现。他庆幸自己的生命不用从焚烧炉的烟囱里慢慢飘向天空了。
在集中营,让自己活下来的唯一希望,就是设法让自己变得看上去精神一点,并且可以努力干活。那怕是脏活、累活,那怕是身体浮肿,累到不能走路,只要可以出去干活,就会有活着的一线希望。
在欧洲战争的最后几年里,奥斯维辛集中营一直在党卫军掌控下,囚犯仍仅有的财产也是党卫军眼中的宝物,囚犯们的金、银、腕表都被党卫军及其有好地据为己有,永不归还。
弗兰克尔的金表被党卫军友好地收走,被视为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唯一科学著作的手稿,也让一个囚犯用一句“放屁”的狠话彻底粉碎。饥饿严重困扰着他们,谁还有心思研究那些没有用的著作。
食物的严重匮乏,导致了弗兰克尔和狱友们都形如骷髅,死亡随时随地都威胁着他们。每天定量的一顿清汤,一小块面包,外加21克的人造黄油,一小片劣质肉肠,一小片奶酪和一些人造蜂蜜,根本应付不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那些因生病而不去工地的囚犯们就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为了能多一点生存的希望,弗兰克尔和狱友们不在乎(也无法在乎)39个人挤一张床,合用一条毯子,他们无法刷牙,不能洗澡,用沾满泥浆的鞋子当枕头(是偷偷拿上床的)。他们把最后一块面包拿去换刮脸刀,然后刮净脸,挺直腰板,精神抖擞地去干活。
在集中营,囚犯们被鞭打、被惩罚,生命在不断地侮辱和繁重的劳动中消耗殆尽。对每一个随时可以失去的生命,弗兰克尔和狱友们由最初的激愤与恐惧变成了一种漠不关心。不是因为习惯,而是因为只有让自己披上冷漠的外衣,才能真正保护自己,让自己活得更长久一些。
受尽折磨的囚犯们,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之上。他们成群结队进行祷告,尽力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以使自己看上去更加强壮一些,生存能力更强一些。
二、爱的力量
在集中营的日子里,囚犯们基本与外界隔绝。弗兰克尔十分想念自己的妻子,但他无法知道自己的妻子是否还活着。在遭受囚头的百搬折磨时,弗兰克尔总是在心中默默想念着他的妻子,妻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仿佛就在他的眼前。他用想念妻子的方式减轻自己所受的痛苦,坚信“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之中”,他说:“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不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爱以什么方式终止是很重要的”。
集中营可以控制弗兰克尔的身体,却无法阻挡弗兰克尔的思想,对爱和往事的回忆,填补了弗兰克和狱友们在精神上的空虚、孤独和思想的贫乏,也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三、对艺术的追求
在集中营里,追求艺术简直就是一种不可思议。但弗兰克尔和狱友们却有着对艺术执着的追求。看守长哼着的陈腐的曲子,隔壁看守室小提琴绝望而悲伤的舞曲,都会让弗兰克尔泪流满面。那些充满悲伤的曲子勾起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也使他暂时忘却了那些身体的悲伤与痛苦。
弗兰克尔和狱友们除了饱受身体上极度的劳累与饥饿,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极度的贫乏。为了给自己多一点乐趣,一到晚上,他们就不顾白天的劳累,三五成群地去看卡巴莱表演,在那里哭,在那里笑。在白天,有人还会乘大家喝稀汤的空闲,爬到汤桶上唱一曲意大利咏叹调,好赢得一碗从桶底直接舀出来有豌豆的稀汤。他们从不吝啬对囚头的掌声,以换取囚头对他们的些许照顾。他们用幽默的语言,互相调侃,以淡化集中营里无处不在的苦难。
在一次漫长的行程中,弗兰克尔耐心地倾听了一个囚头的苦难与烦恼,因此得到了那个囚头许多的照顾,免遭了许多的厄运。排队的时候稳居第一,减少了不必要的挨打;吃饭的时候,常常会捞到桶底的碗豆。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那个用20年的时间挖出一个通道让自己获得自由的安迪。人只要有活下去的理由,就一定有活下去的行动与勇气。
四、转移途中的快乐
在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迁往达豪集中营的时候,尽管大家依然被拥挤在一个车厢里,但弗兰克尔和狱友们个个都情绪高涨,心怀小小的开心。他们在车厢里说着、笑着、打趣着,还不时跳起舞来。因为他们要去一个没有“烟囱”,没有火葬场,没有毒气的与奥斯维辛不一样的集中营。
但苦难总是相对的。尽管离开了“烟囱”,但生命的危险一点也没有减少。在达豪集中营,弗兰克尔和狱友们,随时都有可能被分配去清洗工地上的小火车,那将会每天12个小时都踏着山坡上泥泞的小路去干活,能够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运。
尽管让弗兰克尔他们快乐的理由很少,但他们总是想法子让自己快乐,想法子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以使自己的生命多一些活着的意义。
五、对囚犯们进行精神输导
集中营里没有期限的生活,让囚犯们对生活严重失去了信心,他们任自己颓废,不思进取,他们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他们冷漠,他们没有热情,他们绝望,他们失去生存的欲望。
因一场伤寒,弗兰克尔被分配到伤寒病区做医生,同时代理生病分区长的职责。在那里,他意外获得了每天5分钟的独处的时间,他利用这段时间开始记录整理他那些经失去的著作手稿。他给病人做心理输导,鼓励他们战胜绝望,将环境的恶劣转换为内心的自由。他告诉那些伤寒病人:“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他鼓励狱友们,只有活下来,才有机会走出集中营,生命才会有未来。
弗兰克尔告诉那些对生命已经产生了绝望的狱友:“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当囚犯们情绪低落,精神沮丧时,弗兰克尔就是照亮他们内心的那盏明灯。他常对他们叨念那些最琐碎的好事,健康、家庭、幸福、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还有美好的未来。他告诉狱友们:“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苦难、剥夺和死亡”。
在他的输导下,大多数的狱友们都在集中营里树起了生活的信心,解放后回到家里都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结语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人活着不能没有生活的信念。面对生活的考量,我们要有勇气去争取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要培养自己想方设法将恶劣的环境转化为内心的自由的能力。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