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四十七)

图片发自App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一段是说菩萨庄严佛土。庄严佛土,就是指这位菩萨行菩萨道时,希望将来成佛的世界有无量功德庄严;例如阿弥陀佛国没有三恶道等,有各式各样的愿,计划建立一个特别理想的世界。这位菩萨或者到阿弥陀佛国、或药师佛国、阿闕佛国、或十方一切的佛世界观摩,然后计划自己成佛的世界,要怎么样庄严,并以修学六波罗蜜功德,庄严将来的佛净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佛招呼须菩提,说发无上菩提心、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对于自己成佛世界是清净庄严的这件事,是不是也有所执着呢?

      「不也,世尊!何以故」:须菩提先否认这件事,然后加以解释。菩萨成佛的世界,有七宝庄严,有无量功德庄严,众生都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是特别庄严的而说不庄严,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世界的庄严不庄严,是以人为主,而不是以所住的山河大地是七宝庄严为主。人若是有道德,那这个世界就庄严;若世界上的人没有道德,人与人之间的苦恼就太多了,就算有七宝,也不庄严啊!

        所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清净无量功德庄严的世界,都是因缘生法,也就是毕竞空,所有的庄严都是不可得的,所以就不是庄严了,只是假名为无量功德庄严而已。「庄严佛土」是因缘生法,是清净的世界;「即非庄严」就是由因缘生法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了!因缘生法是毕竟空,毕竟空是离一切相的,就是第一义谛的境界。「是名庄严」,只是在世俗谛的缘起法上看,是一个清净的世界。在世俗谛上说,佛世界是特别清净的,众生世界是污染的秽土,若在第一义谛上,众生世界和佛世界都是离一切相、无差别相的平等法界。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以下是佛劝所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那就是庄严佛土。

        佛说:「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所以,须菩提!你应该从学习佛法中,这样子建立无所得的般若智慧、成就这样清净的心。

        如果详细地分析我们的心,我们有贪瞋痴的烦恼杂染,有时也会有点善心,有善恶的不同;但是心本身是无记性一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当然这地方,就是指阿赖耶识里面有贪瞋痴的种子,也有慈悲喜舍的种子、各式各样善心所的种子、无记性的种子。由于不同的因缘,就会有时候生善心、有时候生染心、有时候生无记心。

        而佛菩萨大智慧告诉我们:其中有一个关键,就是「作意心所」,「作」是生起的意思,就是有一个心所,它能引引导令心生起来。就是污染心或清净心的生起,不是孤独的,事先要有作意心所的引导才令心生起。这样说,就有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两种。如理作意能引发清净心生起,不如理作意能引污染心生起。在凡夫阶段,这可真是特别重要了!若是学习佛法的佛教徒,虽然还是个凡夫,常能如理作意,面对原来能令人生污染心的境界,以如理作意的智慧,就能引导清净心生起,而不生污染心;如理作意有这个作用呀!

        有人说:「哎呀!我是个凡夫,出家怎么行呀?恐怕持戒不清净!」不是这样说,虽然还是凡夫,若常能如理作意。清净心就能生起来,污染心就不生;如果不注意这件事,常是不如理作意,那污染心就生起来。因此内心的分别是靠作意引起的,如果在这地方控制,就不会生污染心,也就不造罪,那就是三业清净了。像一个大机器,按这个钮,机器才动若不按钮,机器就不动。所以,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这地方是一个重要关键。

        而这里说「清净心」」,是属于般若的智慧,就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一切法空里面,色不可得、声香味触法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一切虚妄法都不可得、是离一切相的。心若离一切相,贪瞋痴就不动,所以心清净。这样呢,清净心里面有般若的智慧,有般若的智慧就叫做清净心,所以「应如是生清净心」。「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也还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想成就庄严的佛土,要学习生清净心,用清净心做功德,功德就清净,用杂染心做功德,功德就不清净。

    (四十七、2018.2.22)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刚经(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