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后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议论文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驳论文的文体知识,梳理本文结构,认识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第二课按照驳论文的结构分析课文,让学生掌握驳论文与正面立论的文章的不同,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1、导入部分:

设置一个情境:“同学们,分数高就是优等生,反之就是差等生这句话对吗?你怎么反驳说服我呢?”同学们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加以分析,让学生体会这种先否定我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过程就是驳论。由此告诉大家,应用了这种反驳技巧的文体就是驳论文,从而导入学习。

2、作者及写作背景:

关于鲁迅先生,大家耳熟能详,找同学介绍就可以了,可以略微补充《且介亭杂文》名称的来由,因为这个名称关乎文章的写作地点和时间,也暗示了这类文章的社会环境,由而点出写作背景。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偏重议论,也可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鲁迅先生的杂文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的状态。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是指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剂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紧逼。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文章。

3、文体知识(对比“立论文”来理解)

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闸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基本论证方法: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4、题目解析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由这个问句让大家解析并在文章中去找,那到底是失掉自信力了,还是没有失掉呢?联系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观点: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主张的观点--中国人并未失掉自信力

5、梳理层次(树~驳~立~结)

第一层(1-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树靶子)

第二层(35):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驳敌论)

第三层(68):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立己论)

第四层(9):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作结论)



第二课时

通过回忆上节课梳理的结构,导入全文,让学生自行填写框架结构而后展开,通过“驳”--“立”--“结”的思路来完成学习。(同学们在这里面可能会疑惑,分了四段,为什么老师又给出这种三段式的思路呢?)是为了和立论文进行对比性教学。

一、“驳”

1、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敌论据:①信地信物②信国联③求神拜佛

3、解析“公开”,三个“事实”与“有人”

二、“立”

1、直接反驳:驳论据(3~5)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结合相关词句说明。(以“他信力”仿照“自信力”,补充“仿词”的修辞方法。)

失掉的是他信力:

①两年以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信地信物)

②不久~只希望着国联;(信“国联”)

发展自欺力:

③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自欺)

(2)间接反驳:驳论点(6~8)

①立论点:“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论据:中国的脊梁

埋头苦干的人~劳动人民及知识分子;

拼命硬干的人~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指反对剥削和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三、“结”

1、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解析“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驳论文比较复杂,本文又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尽量将其讲的简单易懂一些,让学生容易上手学习,容易入脑理解。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外,让学生准备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组织进行小型辩论会,体会驳论的技巧即:学会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