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直面内心➕实事求是

下午花了一分钱拍了曾奇峰老师的30堂心理课程,听了一节《60分妈妈》,陷入思考。100分太满难以做到40分不及格,60分刚刚好。不谦虚地说我就是60分妈妈。曾老师说60分的妈妈身上没有婴儿时期的全能自恋,能够接受现实不完美的自己,从而也能接受不完美的孩子,正是有了60分与100分之间的40分差距,孩子才被允许去发展ta真实的自我,多么美妙的60分啊!

我的妈妈就是个100分妈妈,倒不是她真的有那么完美,过于追求完美的心理,表现出来异常苛刻,对己对人都是这样。做她的家人是不容易的。前两天妹妹打电话给我“姐,你今天回来吗,家里气氛很不好哦,需要你来调节一下”我问她怎么了。妹妹也说不上为啥妈妈又在家里别扭了,不跟他们说话,不允许他们出去(非处于疫情考虑,爸爸他们只去伯伯家,别家不去的,伯伯家住在大山里人烟稀少),一开口就伤人“像野狗一样,别人一唤就去了”来形容爸爸妹妹去伯伯家这事。家里关系很僵。唉……我一声叹息。太熟悉的配方了。其实很没道理的,因为妈妈心情好的时候也会跟着爸爸去伯伯家走动,心情不爽就不允许他们去,还说出那么难听的话来,任谁听了都不舒服。我委婉拒绝了妹妹,因为我实在帮不上忙,我去了除了给妈妈增加一个攻击对象毫无益处,我是这么建议妹妹的。做好课题分离,妈妈不允许是她的事,你去不去是你的事,如果去让你感到开心你就去呗,妈妈的想法没那么重要。

昨天写了一篇文章,草莓妈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说我按照第一性原理来做了。从小我就显得不太“合群”,比如过年走亲戚请吃饭,阿姨伯母打电话三请四请不来,最后爸爸派我们走很远的路去家里请,终于肯来了。还有给小孩包红包,小的时候亲戚包红包给我,妈妈非要跟拉扯着好多回合最后“勉为其难”收下。我观察其他大人也是这样,给他们的孩子包红包一个劲推搡“不要,不收,孩子还要包啥红包呢”你进我退跟唱戏一样,最后的结果毫无悬念,没有哪一次是没收下红包的。“大人们好奇怪,干嘛要搞这一套,分明是想收嘛又表现的不想要的样子”晚上,妈妈又拉着爸爸盘算了今天给几个孩子包了多少,哪些人包了回来,包了多少,哪个亲戚不懂事吧啦吧啦…

而我因为总是很直接的表达需求显得很另类。比如我喜欢伯母烧的鸡汤面,每年我去了伯母问我吃啥,大人说随便,早上吃的晚不饿,我就说我要吃鸡汤面。就被大人笑“这孩子还真是一点不做客”管他呢,我就想吃鸡汤面。我可不晓得啥叫做客。不过我人缘还挺好的,跟亲戚们处的都还不错,可能他们也蛮羡慕我不循规蹈矩做自我的那份态度吧!我没有仔细研究过“第一性”这个词,但是我想这其中至少包含两层意思:1,尊重内心的声音(需求),哪怕邪恶、不符合传统价值观,聆听它,别打压它。2,打破思维认知的短板,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有能力做到直面事实,实事求是。认知偏差的情况下,执着于第一点会造成灾难。学习可以提升认知,为客观公正的解读内心发声提供心理学知识储备。一入心理学深似海,在这条路上我在不断探究,好似海滩上捡贝壳,最后串成一条漂亮的项链。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性=直面内心➕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