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这个中国发明的词已经灌输了多年, 且已成了时尚的一部分。官方的文件中的“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企业信息化”频频闪亮, 社会生活中,我们从手机、手提、PC、DV、网页和聊天中体验着信息化。产业上可视的信息化是一些系统,如ERP、DCS、MES、SCM等等,而真正从实物中体验的是“信息化的消费”。
Internet给了我们另一个信息化的世界,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将我们需要的信息“呼之欲出”,免费下载和复制功能让知识产权无为力。似乎信息化这个怪物让我们除了面包和牛奶以外的东西都可唾手可得,据此可以说,只要我们拥有电脑,生活中再也不会因缺少“信息”的刺激而无聊了。
毫不夸大地说,信息化、互联网已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可回头看看,我们在信息化中做了什么呢?我们在享受E-Mail、MSN、QQ、ERP及网络游戏的同时,我们正在“KILL OURSELF”。不是吗? 想要个东西, 网上有;消磨时间网上聊,取钱购物ATM;查找业务数据ERP。我们会以FLASH动画的一点点创意而自豪。现在互联网会毁了一批IT玩家(包括未成年的),因为他们正在成为丧失创造力的科技产品的专业消费群体。这些就是信息化吗?是的话,我们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说到信息化,就不能不说到“数字化”,因不是“数字”了,就谈不上前述的“许多化”了。数字就是编码化的东西,有别于“电流和实物”,它们在计算机大统一的帝国中“来无影去无踪”,人人、物物都可成为这个“虚拟世界的公民”。可是,我们是否应该想想,我们漫游这世界,是为了什么?要取回什么“经”呢?
须知,“数字化”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全部。
信息化也是工业化的产物。虽然从IBM公司的名称里到现在还看不出是做“信息化”的,但它是。如果信息化是另类一种产业,我们就完全可以坐等到“电脑打印面包时代”的到来了。凡事都有个“界”,不同的界之间需要转换和协议,就像上网猫的“数模”互转一样,一切的“奥秘”就在转换之中。
信息化中的真经是什么?
信息化是一种文化。
首先,它不是信息化技术中的术语,是人的信息化方式的“思维”。
比如,物质世界中,我们不能想象“三维”以外的物体是什么样,而数字化里,却有“多维”现象;数字化讲统一的规则,讲ID;数字化中讲“数据”,讲“定量”,讲确定,讲逻辑;讲客观化,东方的艺术性在信息化中也能找到数字上的逻辑。这些是“思想革命”。对这些讲“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恐怕不好用。比如中药,要把它信息化,就要分析出不同的元素及定量和加工环境中的变量值,用一些“生姜花椒少许、热煎”来描述就不行了吧。所以信息化首先是个“文化”的冲击波。
信息化是一种模式。
信息化也是一种解决方案。当我们对一些事物用符号来代替, 并用来表达其存在及活动状况时, 可以认为这就是信息化的模式。在这种框架下能解决问题的所有方式就构成了运行模式。而模式一旦成立反过来又会约束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爱信息化就要尊重它并要对其妥协。尊重与妥协不仅体现在系统设计上还在人机交互上,人的灵活性可以有选择, 但只能一次选择一种,不可能搞“拼盘”式的模式。
信息化是一种模拟。
由于信息化是一种对事物的代码表达,它就可以对事物进行可逆性的模拟和回放,系统的变量越多, 所能模拟的时间和范围也就越长越大。实际上模拟比信息的其它功能更为重要,因为有模拟才能有精准的计划、预测和报警并给出对策,单纯的数据保存和简单的分析达不到这种效用,当我们选用或是设计系统时就应有这个高度,否则信息化就是一些日常家用电器了。
信息化就是科学化。
科学,并不是真理的同意语,原始意义是分门别类的研究,亦指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方法。信息化的方法也是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的结果只代表这种方法的使用的手段和可能性,其本身的真伪性要通过另外的方式证明。比如信息可复制和修改,现场照片可以被艺术加工、移花接木,以假乱真。
信息化“数字专制”的大统一。
自从二战以后,世界正朝着人性化的民主方向推进,而信息化,从技术上说,它却倒行逆施, 多极世界中,信息化扮演了“数字专制”皇权的角色。因为一旦数字化了,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服从数字帝国的“王法”,不分民族、地域和语言。故信息技术的规则正在统一世界。这为在全球实现计划经济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甚少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地址资源的统一计划分配的现实。如果想要拒绝这种趋势, 就要采用信息孤岛的方法与之抗争。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的剑,是规范之剑。
从方法上说,信息化就是规范化。实现中,为官、经商、处事为人都得讲究“分寸”,而信息化中,由于数字之间并无利益、亲疏的联系,是冷血对象,它们之间的活动只有规则再起作用,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不定”及道家的“虚无、无为而治”、“随心所欲”的高超智慧,在这里却无用武之地。企业没有规则时就得服从信息化的规则,有了规则时就得确认并一贯执行规则。
信息化就是信息的透明化和共享。
说到信息化的好处,就是信息的透明和共享。这两项特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了“平等与民主”的思想,从大的方面来说,可在全社会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公现象,从企业管理上说, 记录和保存了行为信息,方便了协调和对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工作。
信息化就是一台运输车。
尽管信息化是如此的伟大,但它毕竟是一部信息高速公路上“空车”而已。对不同的货物,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车,信息化的工作重点就是如何“装上”和卸载目标货物及在此期间应解决什么问题。当我们只顾买车,而不看自己有什么货物时便掉入“信息化的陷阱”,也可能花钱买废物。
信息化是“毛”,应用是“皮”。
一切工具的发明都源于需求。信息化变为一种工具,是因为生活中有了需求,先有“皮”,后有“毛”,所以做信息化的规划,就不是比IT技术,是比谁更了解自己的“所求”。这就是统规则之下,保持自己的资源、成本及行为的个性。笔者在做信息化咨询时发现了企业不同的皮和毛,这些源于不同运行机制。如政务、国企与民企的信息化工作就有不同的皮和毛。
信息化是智力VS体力(物理做功)。
信息化再神奇,也不是能源和机械,无法完成“功率转换”,只提供转换的效率和方式,其中信息易集中性、转换和高速传输是它的无以伦比的长处。从根本上说,信息化如不和做功的物质相结合,只停留在数字层面上,它还是个软件的“点缀”,难以完成推动GDP增长的大业。我们需要的是强健的体魄上又有一颗“奔腾”的心脏。从这个意义上说,机、电、数控、人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不失为完美的信息化之路。据此来看, 绝大多数的软件没有这个前途。
信息化也是一种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互相映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信息空间也不是天外星空,它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这一点仅从其代码化的表达即可看出,人的想象力并不是无限的,实现中有什么,虚拟世界就有什么。所以要想改变软件中的问题,亦需改变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比如管理思想、方法、规则及行为方式,尤其是在网络人生中的不道德行为,都可延伸到信息化中;再者,信息化的目标也是要影响到业务活动中,就像“网恋”一旦认真就必然导致“面见”一样。对信息化我们还是不要“叶公好龙”为好。
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神经系统”。
信息化发展到最后,还是回归人体医学,它的终结目标就是长在高等动物躯体上的“神经系统”。这个神经系统可以复用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因为它软硬结合,刚柔并济,无缝连接,反应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