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东南——淮河上游

河南东南部地区为平地地形,比较松散,其所凭恃的地理条件主要是淮河上游及其支流。大别山以北,黄河以南,自北向南,依次有汴河、涡河、颍河、汝河等淮河支流及淮河上游主干等河流成扇形展开。这些河流的源头都深达中原腹地,下流汇入淮河,又经邗沟而通长江,因而起着沟通南北的作用。南北相争,这些河流每为战守之资,双方都可藉这些河流为运输线。

南方在这些河流下游与淮河主流的交汇处如颍口、涡口、清口等地形成了寿阳、钟离、泗州、淮安等重镇,这些重镇既是南方赖以抗击北方的据点,又是进图北方的前进基地。北方在这些河流的上游也形成了一些重镇。自北向南,依次有开封、商丘,分据汴水之上下游;亳州,据涡河上游;项城、淮阳,分据颍河南北;汝南,据汝河上游;信阳,既据淮河上游,又南倚大别山,扼武胜、平靖、黄岘三关。

古代汴水河道变迁颇多,但在南宋以前,其南通淮河这一个方向是不成问题的。西晋时,王濬率楼船自益州东下攻吴,杜预曾写信鼓励他直捣建邺以灭吴,然后,“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注:《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武帝太康元年]根据杜预书信中所提示的线路,王濬水师可由建邺直驶洛阳,可知汴、泗二水藉淮河而连通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隋炀帝开大运河,也利用了汴、泗二水。北宋大体统一南北,立都开封,对开封周围包括汴水在内的河渠运输系统的经营尤其重视。宋室南迁之后,汴河水道才渐渐荒废。黄河改道南流后,汴河水道遂不复存其旧貌。

开封在战国时为魏都,张仪说魏哀王曰:“魏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注:《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楚汉间,郦食其说汉王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注:《史记》卷九十七郦食其传]开封成为定都之地,一个有利的条件是它便利的河渠运输系统。开封地近黄河、汴水,周围又多人工河渠,建都于开封的王朝,又都很重视开封周围河渠的疏浚,南宋以前,开封一直是南北水运系统的中心。

商丘在战国时为宋国,两汉时为梁之封国,唐以后,又称归德府或宋州。汉文帝时增强梁和淮阳二国,广其封地,使“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注:《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七国之乱,梁王坚守睢阳(即商丘),牵制叛军西行,使周亚夫得以袭其后路,击破叛军。“安史之乱”时,唐张巡、许远守睢阳之战也显示出睢阳在南北大局中的地位。叛军南下河南后,主力西进,另遣一部围攻睢阳。张巡、许远力战死守,守城极为艰难,左右谋弃城而去。二人谋曰:“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时北方残破,唐廷及平叛诸军的补给都依赖江南地区,张巡、许远守睢阳,阻遏了叛军向江淮方向深入,保证了江南的完整。

自汴、泗南下,可趋泗口,略淮东方向;自涡、颍二水南下,可趋涡口、颍口,略淮南方向。在涡水、颍水上游,有亳州、睢阳、项城等军事重镇、曹魏黄初五年(224年)八月,魏主曹丕亲御龙舟,率水军自许昌循蔡水、颍水,入淮水至寿春,九月,至广陵,临长江,将以伐吴;次年,曹丕又亲率大军自涡水入淮而至广陵。曹魏正始四年(243年),司马懿为巩固江淮防线,以为攻守之资,欲广田蓄谷杨、豫间,使邓艾行视淮河南北。邓艾巡视陈(淮阳)、项(项城)以东,至寿春,上表建策曰:“昔太祖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出征,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今淮北屯二万人,淮南屯三万人,什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岁丰常收,三倍于许。如此,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邓艾传]司马懿行其策,在淮河南北大兴屯田,还根据邓艾的建议,广开河渠,以增灌溉,通漕运。自是以后,资食有储,而无水害,且每逢东南有战事,大军泛船达江淮,为以后西晋灭吴打下了基础。前秦苻坚伐东晋,苻坚亲至项城以督军,苻融率前锋径抵颖口而临寿阳。唐建中二年(781年),魏博节度使田悦、成德节度使李惟岳、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拒命,李正己遣兵扼徐州甬桥(今安徽宿县北符离集)、涡口,梁崇义阻兵襄邓,一时南北漕运之路断绝,江、淮进奉船千余艘泊涡口不敢进;次年,淮西帅李希烈叛,又绝汴渠饷道,于是东南转输之路皆不敢由汴渠而改道蔡水西上。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唐廷为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设淮颍水运使,运载东南米粟自淮阴溯淮水入颖水,至项城入殷水,输于郾城,以供馈讨伐淮西的诸路大军。五代时,后周攻南唐,遣水军自闵水沿颍水入淮河,唐人震恐;后又导汴水入蔡水,以通颍水漕运。北宋对于大梁附近的汴、蔡、闵、颍等河道运输的经营也非常重视。

南方北伐,也可藉这些河道而北进。东晋时,殷浩、谢万北伐,皆资涡水、颍水水道。桓温北伐前燕,开巨野泽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即泗水),连通黄河。刘裕北伐割据山东的南燕,率大军自淮人泗,以临燕境;北伐后秦时,遣王镇恶、檀道济自淮水、淝水以趋许、洛,沈林子、刘遵考自汴水入黄河,主力则自泗水开巨野泽入黄河。刘宋元嘉北伐,均自淮河由泗水入黄河。陈代吴明彻北伐,进取淮北,大军亦自泗水北进。

南北交兵都可藉这些河道,却各有重点。北方南进,多自涡、颍二水;而南方北进,多自泗水。东南与中原,各自重心不同,战争准备和防御重点也不一样。且北方出涡、颍,为顺流长驱;东南出涡、颍,属逆流而上。南方出淮泗,可争山东,取得山东之后,可以改变双方态势。

在颍河与淮河主干之间有汝水,汝南城据其上游,为淮河上游一大重镇。汝南在淮水、颍水之间,足以左右应接,在河南的大平原上纵横四出。南北朝时,汝南曾为司州寄治之地,城名悬瓠。北魏南下,多次激战于悬瓠城下。刘宋大明年间,悬瓠没于北魏,南朝淮西之地遂不可复问。唐中后期,汝南为蔡州,李希烈.吴元济秦宗权先后割据于此,以蔡州为根据地,扰掠河南大部,江淮漕运几度中断,唐廷征天下之兵,历时数十年,才予以平定。金人受蒙古之逼,迁都于此,欲倚蔡州城垣险固,负隅顽抗。

最南面的信阳据淮河上游,南依大别山,扼武胜、平靖、黄岘三关,地处南北冲要。顾祖禹称“义阳(即信阳)南可以制全楚,北可以争许、洛,西可以出宛、邓,东可以障淮西。”[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信阳州]北魏迁都洛阳后,对南方的用兵集中在淮、汉上游,每次南下,悬瓠、义阳都是必攻之地。北魏在义阳、三关一带与南方展开过激烈、反复的争夺。齐末萧衍自襄阳东下建康,北魏元英、源怀、田益宗等上书请乘虚南进。田益宗上表言:“义阳差近淮源,利涉津要,朝廷行师,必由此道;若江南有事淮外,须乘夏水泛涨,列舟长淮,师赴寿春,须从义阳之北,便足居我喉要,在虑弥深。义阳之灭,今实其时。”[注:《魏书》卷六十一田益宗传]北魏遂兴军南攻,取义阳及三关。其后,梁人来争,一度收复义阳及三关,侯景之乱时又失于东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原东南——淮河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