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该影评含剧透)

      《思维与智慧》有一个经典的栏目,往往是古语新意或俗语反义。这种创新的阐释与郑渊洁在书中“早起的虫儿被鸟吃”的观点如出一辙,往往给人大开脑洞之感。语言在历史的变迁中,总是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字面意思与实际蕴义差之千里,这一点在背英文单词和成语时体会最深。现代汉语词典充分考虑广大汉语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将一些“错误”的解读官方化,于我而言倒是有些遗憾的事情。

        今天文章的主角,不是杂志,不是脑洞,也不是汉语,而是登堂入室,准确说,是一部名为登堂入室的电影。

      登堂入室一词,含义是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逐渐达到很高的境界,并非初学者所认为的走进堂室这样粗浅的字面意。在我看来,两种含义幸运地在这部法国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也必须要归功于中文译者优秀的汉语造诣。

      (大型剧透现场,转述不及电影效果百分之一。)

      《登堂入室》讲了一个十六岁男孩克劳德和他的法语老师的故事。电影开场,是新学期伊始校长在教师大会上宣布学生统一着校服的通知的情景,一片掌声中,法语老师吉尔曼默不作声,看了看手里的面包自顾自吃了起来。他的法语课上布置了一篇周记,收来的作业中,只有克劳德的文章让他和他的夫人眼前一亮。在这篇周记中,克劳德写了去他的同学拉斐尔家中补习数学的事情。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完整、和睦和阶级性引发了克劳德的探索,而拉斐尔一家的琐事和克劳德的文学天赋也引起了吉尔曼的兴趣。文章会有怎样的“未完待续”?第二篇作业,克劳德将视线拓展到事业遭遇瓶颈的父亲拉斐尔和寻求价值的家庭主妇母亲埃斯特身上。为了将它变成一个更好的故事,也是为了发掘克劳德的潜能,吉尔曼尽心指导手法和故事情节走向,甚至亲自制造人物矛盾,渐渐地陷入这份作品也是拉斐尔的真实生活。然而作者克劳德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创意和想象,举足轻重地把握着他与拉斐尔一家的关系,牵动着吉尔曼的全部身心。颇有心思又聪明的克劳德得到了儿子拉斐尔的真诚,父亲拉斐尔的尊重,母亲埃斯特的怜爱甚至是欣赏,重重事件后又全身而退。然而玩火的吉尔曼老师受事件影响停职,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这既是拉斐尔一家的故事,也是克劳德和吉尔曼的故事。对于克劳德这样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父亲残疾母亲出走唯一的影响就是他阴郁独立的个性。他喜欢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因为那无疑是最利于观察别人而且保证自己不被观察到的的位置。他喜欢数学,因为数学不会辜负他付出的时间。他喜欢坐在公园或者在校门旁边看拉斐尔一家的幸福模样,这也是他选中他们观察参与的原因。

        六点四十五分起床,给父亲做好早饭,八点出门,除了校服之外少有私服,残缺而单调的生活让他有些格外的向往,无论是贝尔曼的重视,还是习作中“这些事情拉斐尔父亲从来不会和拉斐尔谈起”,“如果他抬头看到我们,他一定会以为,我是儿子拉斐尔”这些提升存在感的心情流露,甚至可以说是一点恋父恋母情结,都不难看出,克劳德不过也是个心计得逞的早熟少年而已。他总是默不作声地在家中游荡观察,浑身弥漫着危险又蛊惑的魅力,双眼像漩涡般吸收着所见之景,嘴角一扬就是一个新的点子。更大的亮点就在于,他在观察拉斐尔一家的同时也在推想吉尔曼一家的境况:在文章中写埃斯特的身不由己无人关心,对应珍娜为艺术馆忙碌却得不到丈夫的支持理解;写欣赏拉斐尔一家的水彩画,仿佛也是在给珍娜的艺术鉴赏以理解;写拉斐尔家的第二个孩子,戳中吉尔曼无子嗣的状况;招招戳中吉尔曼之妻,间接将他们的婚姻推向尽头。“他是黑绵羊呢还是坏绵羊呢?”他只是,在窥探别人的快感中无法自拔。而他唯一邀请到他的世界分享的对象,就是吉尔曼老师。

        吉尔曼是一个可悲又迷茫的角色,年复一年的照本宣科消磨了他的激情,热爱文学又因为天分不够放弃创作,婚姻貌合神离又丝毫不想做出任何改变,在遇到克劳德之前,他只是甘于现状的妥协者,甚至有“老学究的迂腐气”。涉入偷窥故事就像是给他的生活打开一扇窗户,在臆想中他倾诉着自己的烦恼和期待。从在讲台上指导克劳德写作,到眼巴巴等着新的情节出现,他逐渐丧失关系中的主导权甚至成为被偷窥者;从置身事外的观察,到为了克劳德窥视的顺利进行偷取试卷以及因为文章情节担惊受怕,他逐渐迷失了臆想和真实的界限最终生活破碎。自追踪故事开始,他就被欲望牵引,步步沦陷。刁难拉斐尔,微词校长,他在追求对事件的参与度、控制欲和满足感,甚至在失去一切的时候,仿佛还是为继续文学偷窥而充满期许。热爱本身也是一种欲望,追求得过于激烈,同样会覆水难收。

        电影跟随克劳德的所见所想发展,让文学创作的过程多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紧张。观众似乎是无数个吉尔曼,在窥视和八卦中代入自己的感情,在臆想中干涉生活挑衅道德寻求精神刺激。导演欧容不仅以故事嵌套的方式增添了电影的层次和丰富感,也模糊了创作和再创作的界限,增添了代入感和意味;这一点与终于引进中国的《看不见的客人》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电影用情景的方式再现克劳德的文字,无疑直观地增添了偷窥过程的刺激性和感染力。

        创作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没有细致入微甚至形成“偷窥”的观察,也就没有如此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可供看客大饱眼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窗户,我们感知世界,感知、侵入一切本我以外的事情。唯有登进身外之室,才能迈进学问的大雅之堂。故事的最后,克劳德和吉尔曼坐在长凳上瞄准了新的窥视对象,会诞生怎样的游走在现实和想象边缘的故事呢?又如果从一开始,吉尔曼就是克劳德唯一的目标呢?想象的翅膀会将人们带离现实,旅程的性质却各有各的不同,是登堂入室还是万劫不复?欲望太沉,偷窥太深,这或许是把《登堂入室》归为悬疑惊悚片的原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