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一篇「裁员特写」刷屏了。
很多读者在文章底下留言,“能活下去的公司真不多”,“创业公司不踏实,所以有一点风暴就跌下来很惨了”,还有的嘲讽,“你们这些科技媒体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么?”
IDG君选取了这三条获得数百点赞的留言,因为其隐藏的含义,或许比公司裁员事实本身更引人深思。
从这些读后感式的留言可以看出:1、许多读者把裁员当作公司活不下去的标志之一;2、不看好创业公司。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从创办一家公司到长久存活下去,并且取得公认的「成功」,这个过程就如同大浪淘沙般,胜出的概率极低。但是从媒体的一个「裁员」特写就可以得出“这些公司快不行了”的结论吗?说得绝对一些,99%的公司可能都要死,因为所有的公司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经不可避免地,投入到了一场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竞技体育的商业竞赛中。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这几天的奥运会,中国人最关心的,比如女排、羽毛球。即使是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旁观者也可以感受到,中国队每一场都打得不轻松,是在焦灼的比赛状态下拼尽全力才拿的胜局。
看一场球类对打,扣球、绝杀固然最为激动人心,然而令 IDG君更有感触的,其实是运动员的每一次救球。
比如林丹对阵印度一哥斯里坎斯的比赛,即便是世界一哥超级丹也要苦战。运动员和企业一样,都没有一刻能松懈的时候,一旦停在原地,明天就有可能被对手超越。
林丹救球被抓拍的这一瞬间,少了几分平日的帅气,表情甚至有些狰狞。眼看球飞过来快要落地,或许林丹心里也不能确信能否救起,但他必须要拼命去挽救。公司裁员也是一样,在艰难时期,开源、节流,都是企业进行自救的正常方式,能走一步是一步,纵然未来不可预期。
如果中国女排是一个公司
今天上午,中国女排力克荷兰队,时隔 12 年再次挺进决赛。很多人在感慨,尤其是看着中国女排一路走来的,感动得不行。
但是慢着,请再仔细地回想一下,当女排接连输球、甚至丢掉整届比赛的那一刻,你又是什么感受,你当时如何表达?
一支球队也好,一个公司也罢,都不会永远赢下去,都会经历一些高潮和低谷。人们往往看到光鲜的那一面,而其背后的辛酸,是鲜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
35 年来,中国女排总共经历五次低谷。2013 年,郎平在万众瞩目下临危受命,每个人都在看,中国女排到底还能不能再次走上巅峰对决的竞技台?
如果把中国女排比作是一个公司,“CEO 郎平”接手球队期间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大换血、起用新人,敢于交学费。
作为领路者,意味着压力要自己抗。输了比赛,郎平偷偷抹泪,但既然选择用新人,咬牙也要坚持下去。
对事业永远保持热情与饥渴。据队员说,55 岁的郎平“忙起来像 30 岁”,有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正是在郎平这样的带领与努力下,中国女排才得以完成惊险的绝地反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国羽毛球女队则是在“温水煮青蛙”的舒适区里遭到对手的强势逆袭。
这届奥运会,中国羽毛球女队宣告失利,女单未进决赛,女双无缘奖牌。曾经强大的女羽接连收获世锦赛、奥运会最差战绩。而据教练所述,主要是因为“打法已经落后,其他国家把中国女羽研究得很透彻,我们自己却没有进步”。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请给TA们多一点耐心
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当一家公司取得一些成绩,一时间风光无限,众人追捧;而当它遭遇一些危机,比如销量下滑、股价大跌、裁员转型,紧跟着就会冒出一大片奚落、嘲讽的评论。
这其实反应出一种极为短视以及绝对化的观念。
首先,企业当然是需要关注的,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帮助企业促进业务量的增长,吸引各种外部资源与之合作、互补。但过分的关注度,尤其是停留在表面和当下的舆论压力则可能对企业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企业遭受质疑,员工士气首当其冲。
其次,我们对于“成功”、“失败”、“企业生/死”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可笑的是,有的公司明明还“活着”,人们却说它“死了”,公司名字在「创业公司死亡名单」上赫然在列。如果发明一个新词,这种状况可能叫做「被死亡」。
有的公司战略一调整,或是陷入业务低谷期,有人就说它“不行了”。社交平台微信崛起,很多人就说“微博不行了”。而今天,微博通过新的业务增长点,用破百亿美元的市值说话,狠狠地打了这些人的脸。
微博的例子告诉我们,甘愿停滞不前的企业最终可能“失败”,而勇于探索、自我突破的企业就有机会迈向“成功”。我们何必在公司探索的开端就轻易予以否定,而拒绝用发展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中国女羽失败了吗?不要太早下结论,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应该铭记。
进入【独家精选】菜单或直接点击下列关键词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薪酬报告|IDGVIEW| IDG大咖说|IDG私董会| 投资人说| 创业者说
供应链金融| 消费金融|企业服务| 人工智能| 新电商 | 体育| 品牌
IDG资本
ID:idg_capital
长按右侧二维码,识别关注「IDG资本」
在浏览器打开 http://www.idgvc.com/
最干的干货、最新的资讯、最深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