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读《孔乙己》有感

阅读|读《孔乙己》有感_第1张图片

鲁迅先生写的这个人物刻画的十分传神,写出了孔乙己的穷酸,我不由得想到了《武林外传》中的吕轻侯,整天的“之乎者也”到是两相对比下,我不由得感慨到不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还是有这样死读书,认死理的呆子。我不是轻视古时候的那些读书人,而是从迅哥儿的视角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他这么写,可不是单纯的就是说孔乙己这样的个别人,而是透过孔乙己反应了近代史上那些个酸丁腐儒的恪守的“假仁假义”。是对时局的针砭嘲讽,更是对普通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一种深切同情和关怀。所以鲁迅能成为他那个时代比较出名的学者作家。

那个时候笔者还是酒柜的小帮工,做着温酒的工作,老板严厉,平时确实不苟言笑,以至于只有孔乙己来的的时候,才能随着掌柜酒客一起调笑孔乙己的时候显得轻松一些,所以迅哥儿对孔乙己的穷酸模样记忆深刻,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养活自己,而是读书人的自以为是和清高把他的言行拘死在了“读书人的事情,怎么可以说是偷?窃书,窃书......”看到这儿,我仿佛透过文字,看到了鲜活的孔乙己就站在我的面前,古语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本意是鼓励人们勤勉志学,孔乙己的“偷不如窃。”让我从心里寒冷,也许近代那段黑暗的时期里又有多少偷窃概念,做着读书人不该做的又冠冕堂皇的事情呢?

我本身并无主观的很讨厌孔乙己这个人物,只是一方面不齿围观笑话的众人,另一方面,也为孔乙己的言行和思想觉得悲哀。无他,作为一个有手有脚的人,为何不料理好自己的生活,而去在一群劳苦大众面前卖弄那一知半解的文字?孔乙己怕是不会想到当初自己教授写“茴香豆的茴字”的酒柜帮童,有一天也能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尊泰斗。

我很喜欢鲁迅的文笔,凝重厚实,通俗易懂。他能够把人物写的活灵活现,刻画的入木三分。我想孔乙己最后的命运一方面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代因素。另一方面笔者直言不讳的坦诚,在自己没有专心做文章之前,或者之后,也很普通,甚至跟着众人一起嘲笑“茴字其实有四种写法,你以后记账,做了掌柜要用的。”孔乙己。

结合当时的时局,鲁迅这篇文字,有当幼年时私塾生涯的缅怀和割裂,像是某种仪式的完成,重要的是,以孔乙己为代表的穷酸读书人,最后的命运和结局是可悲的,他们哪怕有手有脚能够自食其力,也逃不过新时代的冲击和碾压。与其说是讽刺时局,倒不如说是作者对过往的时代的缅怀和交接。字里行间,作者并没有明显的表露自己讨厌孔乙己,只是如同陌生人之间的对话,甚至巨大的疏离,迫切的分清阵营,告别过去之后,还有一丝包容,一丝缅怀。

鲁迅为何要写死孔乙己?他为何不能继续这样浑噩混迹酒馆?这也是作者的最后心理斗争的决绝,同旧时代,旧文风的决裂,孔乙己可能是笔者亲近熟悉的某个私塾老师,也可能就是自我,也有可能是那个时代下类似孔乙己这类“没捞到半个秀才名分”的读书人,总而言之,鲁迅本人,并无情感流露,只是在记录着一个时代结束的前期,另一个时代到来的初始。为何把故事的时间放在冬天,冬天冷暖变化的不仅仅是外部环境,还有人心,也许鲁迅那个时候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把握,春天会何时到来,同时他只知道,那时候有人在《新青年》见到《孔乙己》,那就是一件很好的作为。

读罢掩卷,我轻叹时间的流逝无力,《孔乙己》我再读,一方面是缅怀母亲,时刻谨记着她说切记不要成为孔乙己,另一方面我也是通过这篇读后感,“孔林路人,有己为戒。”其实更多的时候我倒是想就着绍兴花雕喝到半酣去尝尝茴香豆,又或者自己窃窃的练一练茴香豆的“回”是否真的有四种写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读《孔乙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