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本没有「快速阅读」这回事

好几年前,我在某机场赶航班的时候,因为航班延误,我百无聊赖之中去逛了机场的书店,看到一本书叫《超级快速阅读》,在一堆成功学的鸡汤之中像出水芙蓉,于是顺手就把它买了下来。

然后在飞机上,我翻完了这本书。作者一个德国的法学生,用半年时间考过了司法考试,然后他拿这个经历些了一本书。但是其实整本书就讲了一个东西:如何用思维导读画出书的目录,然后用一目十行的方法快速看书。

后来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大家随时随地都会阅读,但是没有人在求快速看书学习。把这种书籍的市场瞄准亚洲,还是欧洲人会玩。

现在人人都在求快,读书也理所当然地要快。

可惜,很遗憾,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快速阅读的方法。

最新的科学一个研究表明:市面上各种快速阅读的方法,都是骗人的。

这个研究组的科学家们,整合了神经认知领域,包括心理学领域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的分析,并没有找到什么证据,能够支持市面上各种快速阅读能够起到的效果。

市面上个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指读法,比如快速扫描法,只能单纯让眼睛单纯地移动得更快一点,并不能起到帮短时间内[理解] 并且[记忆] 大量的阅读内容,反而阻碍了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度和思考度。

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快速阅读。

二、为什么还是有人读书更快?

但是,我们周围还是有人阅读的速度就是更快一些。这是为什么?

首先,要想清楚,阅读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有效地获取信息,而不是眼睛单纯地扫过多少字。

那么为什么某些人能够做到看书很快呢?

这就和阅读的过程中,大脑的运作模式有关了。

我们在进行有效阅读的时候,被激活的大脑会识别我们的目的是:对知识进行[吸收],并且在大脑里进行[储存]。

这也是我们的记忆运作的模式,而记忆的本质是神经系统存储过往经验和知识的能力,我们能够回忆起的内容,就是我们能够在记忆里里[检索]到的内容。

人类的这一记忆过程,跟电脑处理信息存取的方式类似,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是编码整合信息,然后储存信息,最后检索读取,如下图所示:

阅读和信息处理简图
阅读和信息处理简图

但是,上面简图没有画出来的是,和电脑不同,人脑在进行有效的[信息编码]之前,要多做一步:[跨越认知障碍]。

对于读书来说,尤其如此,大脑很难储存那些难以识别的东西,所以越是陌生难懂的书籍,越是需要花时间去理解,读起来自然就慢了。

而有些人能够做到快速阅读,背后的秘密是在于他对所阅读的内容已经有了知识储备,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再来做艰难的认知障碍的跨越了。

举一个例子,我上次有给大家推荐《海盗经济学》,这本书我自己花不到三个小时就看完了,不算后面还花了好久的时间,被我那不识字的女儿缠着为她读这本书。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关键是,我对海盗和大航海的历史时代背景有过基本的了解,并且有足够的经济学专业基础,这本书本身对我并不构成知识[理解障碍]。

所以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直接进入[信息处理]模式,而我处理这本书的信息是这样的:

  1. 剥离:剥离这本书的行文结构和逻辑框架

2.定位:定位主题和结论,确保理解本书主旨

  1. 抓取:抓取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信息输入

如果拿到一本书,就急急忙忙地逼自己用一目十行去快速阅读,反而容易迷失了视野,越看越晕。

而为了能够让阅读长久有效,脑子里的得有一定知识储备。这些储备为我们在空白的大脑里打下一个个[知识节点],然后渐渐搭起储备新[知识架子], 让我们新看过的书籍能有地方存储起来。

所谓的快速阅读,其实应该用[深入理解]来替代。有效地理解并且把知识存储起来,才是阅读的真正奥义。

三、如何做到高效率的阅读?

没有形成知识点的存储,盲目地求快,确实毫无效果。但是,如何让阅读更有效果,而不是盲目迷茫,我有以下建议。

1.用主动阅读代替被动阅读,用逻辑思替故事

就像谈恋爱一样,自己主动找的对象总能相处得更热烈。读书也是如此,自己在书中主动找到的答案更加难以忘记。

以获取答案,满足好奇心的方式去阅读,读起来自然会趣味盎然,感受截然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少看[故事],多用[逻辑],这样阅读的效率才会更容易提高。

打个比方,讲故事的鸡汤就像[自动驾驶]技术,告诉你一个美妙的目的地,那里有成功的男人,美丽的女人。你无需思考就舒舒服服通过鸡汤故事看到了人生圆满,获得了心灵抚慰。

可是,这场旅程,如何跨过万千障碍,行驶到目的地,鸡汤中都没有告诉你。而如果没有掌握[驾驶技术],大部分人根本到达不了故事中的美好终点。

这也是鸡汤式样的故事的危害所在。是的,它起到了心理安慰,引导了情绪的宣泄,却抑制了思考的真相:动用逻辑,培养判断力。

一个成年人的脑子,一旦脑子习惯了故事鸡汤这种灌输方式,思维就渐渐会没有独立性,思考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逻辑越退化,思考力越弱,就更倾向于去鸡汤里找安慰。

2.学会框架式样的阅读,避免看过就忘

要在大脑里形成长期记忆,就对信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块],然后和大脑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嵌入]。

所以,如果一开始在阅读的时候,就采用框架式的阅读,形成独立框架的记忆小块,就能很轻松地存储到庞大的记忆框架里,帮助长期记忆。

而好的书籍,肯定都能剥离出一个好的框架,方便整合。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咨询业的大牛写了一本关于市场营销的书,请我老板写推荐,我老板自然就找到了我。

其实那本书还没有写好,但是只看了那寥寥几页纸的框架,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因为故事完整,逻辑流畅,结构精巧,并且理念也很先进。

如果写书的人,可以由一个框架,把书写厚,那么我们读书的人,自然也能把一本厚书读薄了。

  1. 选择高信息密度的阅读材料

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信息密度更高?

一般来说,阅读书籍的信息密度,是远大于电视节目的。而,一篇学术论文的信息密度,是远大于一本相同题材的书籍的。

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2016年的时候写过一本关于欧盟危机的畅销书,叫《How a common currency threatens the future of Europe》,但其实他在这之前早就这个话题在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这本书和他之前的论文观点毫无差别,只是加了大量的素材填充。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去找他的论文,而不是书去看,会节约大量的时间。并且论文和书籍的要求不同,会结构更清晰,逻辑更缜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量的积累,才能配合好的方式使用。

Reference:

Mainly cited from Research Report by Keith Rayne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Michael E. J. Mas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Mary C. Potter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Rebecca Treiman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and is accompanied by a commentary from David A. Balota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news/releases/speed-reading-promises-are-too-good-to-be-true-scientists-fi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