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713

杂阿含经713_第1张图片

转趣经:僧众访外道精舍,外道也说五盖七觉支。佛告:可反问五盖之十、七觉支之十四。佛并详解。


五盖解释链接

七觉支解释链接

(七一三)转趣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且过①诸外道精舍

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已。诸外道问比丘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法。断五盖覆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转趣涅盘。住四念处。修七觉意②。我等亦复为诸弟子说断五盖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处。修七觉分。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外道所说。心不喜悦。反呵骂。从座起去。入舍卫城。乞食已。还精舍。举③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诸外道所说。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众多比丘。彼外道说是语时。汝等应反问言。诸外道。五盖者。种应有十。七觉者。种应有十四。何等为五盖之十.七觉之十四。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则自骇散。说诸外道法。嗔恚.憍慢.毁呰④.嫌恨.不忍⑤心生。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⑥。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欢喜随顺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

诸比丘。何等为五盖之十。谓有内贪欲⑦。有外贪欲⑧。彼内贪欲者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盘。彼外贪欲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盘。谓嗔恚有嗔恚相⑨。若嗔恚及嗔恚相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盘。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盘。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盘。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⑩。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盘。是名五盖说十

何等为七觉分说十四。有内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⑪。彼内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彼外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

有择善法.择不善法⑫。彼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彼不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

有精进断不善法。有精进长养善法。彼断不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彼长养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

有喜。有喜处⑬。彼喜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彼喜处。亦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

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彼心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

有定。有定相⑭。彼定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彼定相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

有舍善法⑮。有舍不善法。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彼不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盘。是名七觉分说为十四

佛说此经已。众多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过:拜访。

② 七觉意:即「七觉支」。

③ 举:收拾。

④ 呰:毁谤。

⑤ 不忍:不接受。这裡的「忍」是忍可、接受的意思。

⑥ 失辩潜思:失去辩解的能力,埋头思考。

⑦ 闻我所说欢喜随顺:听我所说后,能欢喜地接受、依从。

⑧ 内贪欲:自身以内的贪欲;对自身而起的贪欲。

⑨ 外贪欲:自身以外的贪欲;对外在人事物所起的贪欲。

⑩ 瞋恚、有瞋恚相:生气(的心)、表现出生气的表相。

⑪ 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有对善法的的怀疑犹豫,有对不善法的的怀疑犹豫(例如不确定是否要远离不善法)。

⑫ 有内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有心念住于自身以内的事物,有心念住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即四念处的内身、外身、内受、外受、内心、外心、内法、外法的区别。

⑬ 择善法、择不善法:拣择、辨别善法(而修);拣择、辨别不善法(而远离)。

⑭ 喜处:造成喜心的所在。例如因为精进修行契合于佛法,离于世俗的心念而产生喜悦(,即知道以后精进修行契合于佛法、离于世俗的心念,即能重现喜悦)。

⑮ 定相:入定的相。例如初禅有觉、观、喜、乐、一心等五禅支(,观察到这五禅支,而可知是初禅)。

⑯ 捨善法:不执著善法。

[对应经典]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觉支相应46〉第52经理趣经。

---------------------------------------

翻译:

七一三、转趣经:僧众访外道精舍,外道也说五盖七觉支。佛告:可反问五盖之十、七觉支之十四。佛并详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早晨时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此时,这些比丘这样的想着:今天时间还早,乞食的时间未到,我们且先去那些外道的精舍拜访。

  这些比丘就走进外道的精舍里,和那些外道彼此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后,就坐于一边。那些外道就问比丘说:「沙门瞿昙为众弟子说法,要人断除会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是障碍之法,使人不能转趋涅槃之境,所以要人依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我们也是为众弟子讲说要断除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也要善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我们和沙门瞿昙有什么差异呢?同样都是善能说法的人。」

  当时,这些比丘听闻了外道的说词,心里很不高兴,对外道呵责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他们进入舍卫城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把那些外道所说的话,详细的告诉世尊。

  这时,世尊告诉这些比丘说:「那些外道说这种话的时候,你们应当反问说:『众外道们!所谓五盖,应有十类;所谓七觉支,应有十四类。什么是五盖的十类、七觉支的十四类呢?』如此问他们的话,那些外道自会感到骇异迷惑,讲说各种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嫌恨、无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着头,失去了辩才,而暗自沉思。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能欢喜随顺的,只除了如来及在此听闻的声闻大众外。

  众比丘啊!什么是五盖的十类呢?就是有对自身的贪欲,也有对外界的贪欲。那对自身的贪欲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对外界的贪欲也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所谓的瞋恚,有瞋恚之相,这瞋恚及瞋恚之相即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睡也有眠,那睡与眠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掉也有悔,那掉与悔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疑惑于善法,有疑惑于不善法,那种对于善法的疑惑与对不善法的疑惑就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这样就叫做五盖说为十类。

  什么是七觉分说为十四类呢?有将心念住于内法(自身),也有将心念住于外法(外境),将心念住于内法就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将心念住于外法也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简择善法与简择不善之法。那种对善法的简择,就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不善法的简择,也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精进断除不善法,也有精进长养善法。那种为断除不善法的精进,就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为长养善法的精进,也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喜,也有所喜之处。那喜悦,就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所喜之处,也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身体的轻安,也有心灵的安止。那身体的轻安,就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心灵的轻安,也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专心于一境之定,也有专心于一境之定相。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就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相,也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对于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也有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那种对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就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也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这样就叫做七觉分说为十四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读经拾得]

外道自称如同佛陀教弟子断五盖、修七觉支,因此他们跟佛陀一样。比丘们听了不知如何辩解,而请示佛陀。

佛陀建议可反问外道:五盖可分成哪十种?七觉支可分成哪十四种?藉由追问,可得知外道是不是真得懂这些名词?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或亲身的体验来解说?外道回答不了的话,代表只是鸚鵡学舌,而不是真的瞭解。

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喜欢卖弄佛教的名相以显示自己不俗,实际上却不懂这些名词的真正内涵,也不能用白话让听眾理解这些名相的正确意义。

五盖的这十种、七觉支的这十四种,并不是唯一的标準,只是為了测验外道是否只会抄答案。例如本经将念觉支分成两种,其实念觉支更可分成四种(四念处)。

本经所举五盖之十、七觉支之十四,在南北传对应经典当中的例子不尽相同,表列如下:

杂阿含经713_第2张图片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觉支相应46〉第52经理趣经。

五十二.法义

  

  这时候,在上午,有些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钵入舍卫城化食。他们心想: “现在入舍卫城化食时候还早,让我们先往外道游方者的丛林吧。”

  於是,这些比丘前往外道游方者的丛林,去到那里之后,和那些外道游方者互相问候,作了一番悦意的交谈,然后坐在一边。

  外道游方者对比丘说: “贤友们,乔答摩沙门这样对弟子说法: ‘比丘们,来吧,你们捨弃使内心污秽、使智慧软弱的五盖,然后如实地修习七觉支吧!’ 贤友们,我们也是这样对弟子说法: ‘贤友们,来吧,你们捨弃使内心污秽、使智慧软弱的五盖,然后如实地修习七觉支吧!’ 贤友们,在教法和教导之中,乔答摩沙门跟我们有什麼分别,有什麼差异,有什麼不同呢?”

  比丘对外道游方者的说话既不欢喜又不轻蔑,他们起座离去,心想: “我们到世尊座下,听他说这个道理。” 於是在舍卫城化食完毕,吃过食物后返回来,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坐在一边,然后把以上的事情告诉世尊。

  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如果外道游方者那样说,你们应这样问他们: ‘贤友们,有没有一种法义,可将五盖分成十种东西,可将七觉支分成十四种东西呢?’

  “比丘们,如果这样问外道游方者的话,他们将没有办法解答,还有,他们将陷入困恼之中。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这个道理不是他们的范围。比丘们,我看不见有眾生──不论在天世间的天、魔、梵,在人世间的沙门、婆罗门、国王、人──能够令人满意地解答这个问题。唯有如来、如来的弟子或听过这个道理的眾生,才能够令人满意地解答这个问题。

(一.五分成十)

  “比丘们,什麼是将五盖分成十种东西的法义呢?

  “比丘们,对内的贪欲是一种盖,对外的贪欲是一种盖,这都是贪欲盖。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贪欲盖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对内的瞋恚是一种盖,对外的瞋恚是一种盖,这都是瞋恚盖。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瞋恚盖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昏沉是一种盖,睡眠是一种盖,这都是昏睡盖。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昏睡盖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掉举是一种盖,悔疚是一种盖,这都是掉悔盖。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掉悔盖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对内在的事物有疑惑是一种盖,对外在的事物有疑惑是一种盖,这都是疑惑盖。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疑惑盖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这就是将五盖分成十种东西的法义了。

(二.七分成十四)

  “比丘们,什麼是将七觉支分成十四种东西的法义呢?

  “比丘们,繫念内法是念觉支,繫念外法是念觉支,这都是念觉支。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念觉支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以智慧思量、观察、深观内法是择法觉支,以智慧思量、观察、深观外法是择法觉支,这都是择法觉支。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择法觉支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身精进是精进觉支,心精进是精进觉支,这都是精进觉支。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精进觉支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从有觉、有观所带来的喜是喜觉支,从没有觉、没有观所带来的喜是喜觉支,这都是喜觉支。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喜觉支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身猗息是猗觉支,心猗息是猗觉支,这都是猗觉支。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猗觉支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有觉、有观的定是定觉支,没有觉、没有观的定是定觉支,这都是定觉支。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定觉支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对内法有捨心是捨觉支,对外法有捨心是捨觉支,这都是捨觉支。这样来解释这个法义,捨觉支可分成两种。

  “比丘们,这就是将七觉支分成十四种东西的法义了。”


“对内、内法、对内在的事物”是内在的五蕴、自身的五蕴。“对外、外法、对外在的事物”是外境。

"有觉有观"是禅支,指初禅。"无觉无观"是指放下了初禅的禅支,进入二禅。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阿含经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