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此文参考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一书整合而成。个人备考所用,请勿转载。

芝加哥学派诞生于1910年左右的美国,被认为是美国传播学的源头。当时,芝加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哈珀致力于将该校办成美国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并对探索新知和面向社会十分推崇,于是为芝加哥学派的诞生提供了自由的土壤。

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

1.结构功能主义与定量研究的结盟力量巨大,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出现,并更加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而芝加哥学派排斥定量方法,这无疑显得有些落后。2.二战后,美国急于发展经济和政治,对社会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而芝加哥学派提倡的自由观念和理想主义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这让他们得不到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日渐式微。3.芝加哥学派内部近亲繁殖,以及其关注的议题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果不受重视。总的来说,是芝加哥学派本身的研究重点与美国当时的国情不符,再加上研究视野狭窄,方法有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衰落。

一、芝加哥学派的启发者

斯莫尔: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创立者。他的贡献分为三个方面:1.建系;2.1895年办社会学理论杂志;3.1905年办学会(即美国社会学学会)。他的贡献让芝加哥学派在早期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中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

齐美尔:帕克的老师。1.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一系列互动的结果,而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关系一般规律也就是社会形式的学科。他的“互动”概念对芝加哥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期米德开创的符号互动理论便于此有相关性。2.齐美尔对芝加哥传播思想的第二个贡献是他区分了城市社会心理与乡村社会心理的不同:在城市中的人务实、自我克制、人们交往短暂而贫乏,而乡村人们则更加感性。齐美尔主张“保护个体化的现代社会的自治权利”,而帕克却提出要对城市生活进行社会控制。而且,齐美尔早就观察到了大众传播的双向过程,还分析了口头传播与文字传播的不同以及听觉传播与视觉传播的不同。

塔德:1.他看到了媒体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并敏锐地意识到,媒介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形态。这个观点经过芝加哥学派的发展,并最终在麦克卢汉那里变成“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断和“地球村”的概念。2.塔德把报纸看作是局部头脑向公共头脑的延伸,把报纸看作是社会、国家甚至是世界整合的重要方式。这其中暗含了媒介生态学的思想。3.塔德发现,印刷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公众阶层。并关注到了新旧媒介的更迭问题。4.他将人际传播定义为“模仿”,指出模仿隐含在一切社会关系中。5.交谈是舆论形成的重要工具,甚至比报纸还更重要。

詹姆斯:符号互动论的先驱。他认为,“自我”可以分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这一研究对符号互动论者具有启发意义。其中,社会的自我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关系网络。

二、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杜威:芝加哥学派的开端人物。1.他提出了传播不仅仅具有传递的含义,还具有通过交流共享与形成共识的含义。2.传播建构了社会,而不是社会建构了传播。3.社区的本质并不在于人们的聚集,而在于成员分享某种共同的经验,在于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因此,传播尤其是面对面的互动就非常重要。4.现代传播技术有利于思想的快速传播,这非常有利于培养现代民主。同时,他也看到传媒已经沦为权力机构控制社会的一种手段。5.杜威的学说帮助芝加哥学派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结构框架,今天几乎所有的传播研究都无法逾越这个框架。

库利:库利是杜威的学生。他对于现代传媒的乐观分析是极其彻底的。他提出了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的概念,也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首先,他认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用以形容社会自我。并不是自我决定了传播,而是传播决定了自我,即传播决定人的社会化。其次,他认为社会是无数个互动的结果,并因此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而个体需要具备三个意识:个人意识、社会意识和公共意识。最后,他较大篇幅地讨论了媒介技术的问题,对传播媒介给予高度赞赏。

他比较讨厌统计学的定量方法,这对后边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造成了影响,因此,在统计方法显得日趋成熟并展现出优越性后,芝加哥学派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帕克:帕克也是杜威的学生,与库利是同门。他的很多观点都体现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的研究中,他一生都在揭示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1.传播技术使人们从乡村社会走向了城市社会;2.传媒改变了人们的性格,提高了人的自我意识与个人主义,提高了民主参与意识;3.传播对社会变迁和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4.他倾向于认为传播是一种传递和控制,并把交通工具看成传播技术的一部分。5.帕克的研究中,分析了“把关人”现象出现的原因,即信息过剩,他只是差一步没有系统明确把关人的理论。他还提出受众本位的说法。

伯吉斯:他是一名城市社会学研究者,他也把传播看成一种传递,并把交通工具看成传播技术的组成。1.他认为传播的数据是社会发展速度和社会结构的一个标准,提出媒介技术的平衡增长与美国社会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2.他细致分析了各种传播技术在社会变迁中的效果,认为传播技术弱化了人们保守的以地缘关系为主导的社会关系,带给人们全球性的视野。3.他是个技术乐观主义者,也更欣赏城市生活。同时,他看到了传播技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三、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后继者

伊尼斯:伊尼斯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凡勃伦,并选修了帕克的课程。芝加哥学派关于传媒技术与社会变革的思想在伊尼斯这里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学派——媒介技术主义范式,并不断被发扬光大。

他写了《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两本重要的著作,提出1.媒介可以分为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两种,其中,偏向时间的媒介笨重、不易运输、倚重口头传统、耐久易保存、易传播、有利于宗教传承;偏向空间的媒介轻便、难以保存、倚重听觉和书面文字、利于帝国的扩张。2.伊尼斯提出媒介的二元划分法:口头传统的偏向和书写传统的偏向。3.他认为,媒介对人类文明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的传播。文明反应的不仅仅是一种媒介的影响,而是一种倾向非集中化的媒介总是受到另一种倾向集中化的媒介的抵消。4.与其他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不同,伊尼斯对于媒介并不抱乐观态度,而是认为帝国很难平衡传播媒介的偏向,因此媒介可能会为西方文明带来灾难。5.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几乎都承认传播、交流和互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但却很少有人真正研究传媒,而伊尼斯是第一个尝试对媒介进行学理分类的学者,他的理论视角开创了一种传播研究的范式——技术主义范式。

麦克卢汉:有学者认为,麦克卢汉的观点部分是对于伊尼斯的继承,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一个乐观的技术主义者。1.他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冷媒介热媒介”的观点2.与芝加哥学派注重研究传播的内容不同,麦克卢汉强调研究媒介本身。3.他率先创造了传播生态学概念,提到了如何构建环境的生态学观点,比如广告,就融入到我们的环境中,不易被人察觉。4.提出地球村的概念。

如果把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分为提出假设或问题、检验与评论问题、形成理论并传播三个阶段的话,麦克卢汉和芝加哥学派都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他只探索问题,而不解释,采用的是“探针”式的方法,只能靠时间来验证这也为他招来了很多批评。

米德:提出“符号互动论”,试图从符号交流即人际传播的角度来解释人与社会的形成。1.他认为没有传播,就没有人的心灵,人和动物不会有什么本质的不同2.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部分,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态度。3.米德把互动的概念引入了主我和客我的关系研究中,从而把一个静态的二元结构变成了动态的社会化过程。4.米德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把思维本质说成是内向传播的学者。5.总的来说,米德认为,传播建构了自我。他深信,人类能够最终实现理想的交流,因为人们通过充分的符号互动,许多问题都将达成共识。

戈夫曼:后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1.提出了“框架”理论。框架指的是一种情景定义,它是根据支配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观投入做出的。但框架不是社会结构,而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经验结构。2.从传播学角度看,框架是一个人际传播的媒介环境。主体的信息在通过这一媒介时被社会的规范所把关,而交流的对方所传递过来的信息也会在通过这一媒介时被过滤。3.框架理论对议程设置理论有启发4.框架通过角色表现出来。角色既是外化的框架,也是个体社会行为和信息传播的载体,人是通过角色来交流与传播的。4.戈夫曼把个体在框架中扮演的角色看做演员在剧场里演戏,于是有了“拟剧理论”。其中人类行为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行为普遍存在虚伪性和欺骗性。

梅罗维茨:著有《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他不认同泛媒介的定义,反对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受了环境的限制,而不是被媒介所决定。2.他认为,电子媒介模糊了前台和后台的界限,于是他将电子媒介形成的情境称之为“侧台”,并把侧台上人们的行为称之为“中区行为”。3.他认为新媒介将带来社会民主的深化,加速现代化进程,改变人类的社会化进程。4.新媒介模糊了不同的社会化进程,也让人们的角色界限模糊了。

布鲁默:师从米德和帕克,是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1.他注重传播效果的控制研究。2.区分了大众、群集、群体和公众的概念。2.参与“佩恩基金研究”,对电影在美国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研究,在其中,他提出了电影让人们模仿,电影也建构着人们心目中的世界。他还发现了第三人效果理论,也暗示了电影的效果实际上比较有限的。

拉斯韦尔:他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出身,但是研究方法却没有芝加哥学派的影子,而是偏向于结构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研究。

谢利将拉斯韦尔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布鲁默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帕克的移民报刊研究并称为芝加哥学派媒介效果研究的三大贡献。

1.拉斯韦尔在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5W模式”,并最终奠定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2.他提出了传播具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赖特后边补充了娱乐功能。

四、三种传播学研究范式的比较

批判学派:1.理论基础是批判哲学。2.研究核心是传播与公共权力。3.重理论、轻方法。4.采用宏观的研究视角。5.强调人的主体性

经验学派:1.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2.研究核心是传播效果。3.重方法,尤其是定量的方法。4.采用微观、中观的视角。5.经验学派主要是在现有的社会秩序下对传媒进行研究,而批判学派则重在否定现有秩序,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就行批判。

芝加哥学派:1.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2.研究核心是传播技术与社会、传播与社会控制、人际传播与互动。3.理论和方法都有,但并未形成系统的传播理论,有的研究已触及传播学的核心,但却没有继续下去,致使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显得混乱和琐碎。4.强调人的主体性。

哥伦比亚学派的崛起宣告着芝加哥学派的衰落。芝加哥学派注重动态过程,尤其是互动,而哥伦比亚学派则强调静态结构。

与其他范式相比较,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范式专门化相对较低,因为它的传播研究仅仅是社会学研究的伴生物。但是芝加哥学派的贡献却不容忽视,具体有以下几点:

1.初步建立了传播理论框架,提供了大量可供证实的理论假设,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颇多启发。

2.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成员讨论了传媒与城市化的问题,宣传与社会控制的问题,以及传媒与社会行为的关系问题,这些对后来的研究颇有益处。

3.以米德为首的学者将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互动看作是人类社会运作的基本机制,把传播界定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并讨论了人际传播问题等,这无疑对传播学的理论建构有巨大贡献。

4.杜威一生都在关注两个议题:传播技术与现代社会变迁,传播与民主。因此,帕克和米德均把这两个话题作为宏观背景来思考,这对后边传播生态学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不如批判学派那样深刻,也不如经验学派那样系统和专业化,但是它诞生较早,出现在其他两个学派之前,因此关注的议题和提出的论断对后续的学派和学科发展有了启发和引导作用。如果没有芝加哥学派,经验学派也不会大放异彩。所以,芝加哥学派是传播学源头,是传播学脱离社会学的第一步。

再次说明:此文参考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一书进行整合而成。个人备考所用,请勿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